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章 道門碩儒張宇初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面也講到過,從明代開始,以正一和全真為代表的正統道教在走下坡路,所以才有王常月和婁近垣挺身而出。不過正統道教陷入困境反而加快了道教的世俗化程序,當然前面講得很籠統,沒有詳細展開討論這方面的學術問題。現在細看張宇初的著述可以發現,他在王常月、婁近垣前面已經在試圖改變這種頹勢,並試圖在義理上有所突破。

除了在理論方面取得不錯成就以外,張宇初在清整道教戒律方面的成績同樣值得稱讚,主要表現在他的重要作品《道門十規》上。

眾所周知,朱元璋怕後代不爭氣,玩壞了自己拼著老命才打下來的江山,所以定下了好多規矩。對於宗教問題,他也給子孫們做了樣子,總體上就是要把握好一個尺度:為我所用。

在道教頹勢日顯的大背景下,教內的諸多負面的東西肯定令老朱不滿意,“汙教敗行,為害甚大”,這就是高層對當時的道教評價。同時,來自佛、儒方面的壓力也不容忽視,如果還不自知地這樣一路走下去,路肯定會越走越窄,至於什麼時候沒路可走了,也只有那些高道們關心。相比北全真的重視清修的作風,正一的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修持就顯得隨意得多了,毛病也多,問題也多,需要改的東西也多,張宇初首先坐不住了也在情理之中,“志在激勵流風、昭宣聖治,永為奕世繩規,玄門祖述”。他希望透過清整綱紀訓戒教徒,“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這件事情後來王常月做了,婁近垣也做了,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吧。

《道門十規》就是十戒,包括道教源流、道門經錄、坐圜守靜、齋法行持、道法傳緒、住持領袖、雲水參訪、立觀度人、金谷田糧、宮觀修葺,張宇初博採眾長,頭髮不知道白了多少根才弄出來的。開篇就說:“太上以虛無為宗”,先定下了一個基調:道就是太虛,顯然要為道教正本清源,只有《道德經》才是我輩的根本。

接著,張宇初對道教的現狀,特別是正一教自身存在的戒律鬆弛等問題表示很擔心,悄悄地告訴大家,這下下去皇帝會很生氣,再不改可能會被滅啊。所以大家醒醒吧,好好反思,認清當前的形勢,老朱家是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可以掌控的、對王權有輔助的道教,你們天天研究降妖捉鬼、賺錢買田,甚至拉幫結派這怎麼行?

那麼正確的姿勢應該是什麼呢?怎麼做才能讓皇帝滿意呢?答案是關起門來,好好研究內丹,修那清淨無為之道,至少不要拼著命地去爭名逐利,就算不想為封建統治階級貢獻終身,至少也不要給人家添亂才可以啊。

除了上面所說的道、心、性三個字外,張宇初又重點補充了一個誠字。

歷來,道教對於誠字都是十分看重的,《西升經》中就有“信以誠為首”的說法,《道德經》中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太平經》中說“動作言順,無失誠信”。學道之人,如果心不誠,那肯定是不會有寸進的,所以不妄語,不能口是心非是入門的基本條件,所以《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中明確說:“蓋誠為入道之門。語者,主之聲也;語之妄,由心之不誠也。心既不誠而謂之道,是謂背道,求道無由是處。”

我們總說心誠則靈,修道也一樣,本就不信神靈,神靈自然就不理會你,那修的是什麼?而修不成仙,不反思自己的問題,反過來又說根本沒有神仙,全是糊弄人的,世間這類人不是少,而是很多。至於怎麼才算是誠,什麼又是不誠,太具體的相通道友們都清楚,不過和張宇初所講的誠肯定有所不同。這裡所說的誠,籠統地說就是知敬畏,需要毫無保留地去相信自己所求的道。不誠,或者說修道的心不誠,自然就不會對神明產生敬畏之心,所以張宇初說“若為人持誦,猶當持敬存誠,以致齋主之敬,以通訊響之誠,庶不致虛受齋供佈施,為之祈福消災,自然有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