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章 道門碩儒張宇初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宇初主張三教互融,但是大前提是什麼?當然是道士們的共識:道教得排在第一位,這也是一個合格道士的基本素質。在《峴泉集》中張宇初明確表達了黃老是排在前面的,無論僅僅是表達一種無奈情緒也好,還是希望在儒學的強大壓力下為道教爭取點地位,為道士們樹立點自信也好,總之這個態度是要擺出來的。
除了誠字以外,還有一個戒字也是十規裡表達的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
持戒的問題講得比較多了,特別是前面講王常月的時候作為重點講過。張宇初的十規要早於王常月的戒律,被後輩們認真學習研究,認可度還是可以的。從內容上看,張宇初主要是在清規戒律方面出發,在他看來,道士持戒是第一位序的,否則就不是一個道士,也就談不上下面的那些操作了。
具體到持戒方法上,張宇初告訴我們,修道是個技術活,如果不懂建議還是找個明白點的師傅,這才是正確的姿勢,是最佳的途徑。此外,再找一個合適的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高道們都喜歡到遠離人世的深山老林裡去修煉啊?沒人的地方干擾少,外物的誘惑也少,那些非要在菜市場鍛鍊讀書思考的只能說是閒的,為什麼要給自己的修行增加難度呢?當然,還有一個解釋,那些洞天福地都是在山裡,據說比凡塵俗世有更加濃郁的靈氣,可以事半功倍。
最後,還有一個嚴字也需要講一下。
張宇初曾經一個人思考了很久:為什麼千年大教如今玄綱日墜,道化莫敷?最後想明白了,是因為沒有規矩。為此,這十規裡就有建立管理體制的部分,從住持的作用標準,到宮觀的選址都有所涉及,制定出一套以住持為中心,各大職事分工協作的管理體制。
在他想來,立好了規矩,道士們有個標準去參照著指導日常的言行,就可以達到整肅道風的美好願望。有了規矩,道教就可以實現從內到外加以清整,有嚴格的戒律,才能使道士把心放到修行上,而不是貪戀外物上。
其實張宇初的十規並沒有多少創新點,而且主要內容參考了全真的宮觀管理體制,只不過因為他是張天師,這種自帶光環的加成效果,他說的話對道教界來說影響還是非常大的,而且這些東西的確對道教的風氣變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十規裡面還講了很多東西,如批評巫祝,勸人積德行善、規範齋醮科儀、規範宮觀經濟制度,還包括符籙齋法融入內丹修煉方面的一些內容,就不展開講了。
後世很多人都說稱張宇初是對道教哲學思想加以詮釋、重構、總結的集大成者,對道教哲學思想的創新對後世有很深的影響,並且公認他是繼張繼先以來張天師中唯一有真才華的一位,這是對他在道教哲學思想方面的成就的肯定和認可。
最後再簡單說幾句張宇初的詩畫。
張宇初留下了不少詩作,清代朱彝尊極喜歡他的詩,曾盛讚說:“宇初五言古詩,意匠深秀,有三秀韋柳之遺響。唐宋以來,釋道二家並重,明初名儒輩出,而道家之有文者,宇初一人,厥後益寥寥矣”。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找他的詩看一看,滿滿的山林隱逸之氣,“衝邃而幽遠”,就不多講了。
眾所周知鄭板橋畫竹子是大宗師級的,而張宇初同樣精於畫竹,但傳世的作品並不多,所以名氣不顯。現存的作品中有一幅是《歲寒清節墨竹》,據說日本還有一幅《夏林清隱圖》,風格和鄭板橋完全不同。看他的畫,再細讀其上的題詩,表現出來的同樣是一種追求清靜無為、淡泊明志的道家心境。
另外,據明史等記載,張宇初曾師從劉淵然,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還鬧掰了,以至於兩位“相詆訐”,要知道那可是在天地君親師的時代,二位關係到這份上肯定不簡單,不過研究這件事的學者很少,前因後果咱們也不清楚,大膽猜測學術上的原因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