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九章 道門碩儒張宇初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無論在哪個朝代,龍虎山都不可能繞開,明清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天師就是張宇初,在前面講道藏的時候簡單講到過他。
姓名:張宇初,字子璇,號耆山
籍貫:江西貴溪龍虎山
出生時間:1359年或1360年或1361年
去世時間:1410年
主要成績:整頓教規,規範戒律;援儒入道,傳承老莊,發展道教理論
主要著作:《峴泉集》《道門十規》《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龍虎山志》
張宇初是42代天師張正常的長子,出生就意味著是下一任天師。史書對張宇初不吝讚美之詞,說他自幼穎悟好學,博覽群書,涉獵諸子。為了襯托他的成就,還說他是雙瞳,面交二斗,有過目不忘的能力,所以學什麼都簡單,精通詩詞歌賦這只是基本技能,其他的比如還擅長詩墨,寫了不少詩,畫技也很高。總之,學習對於張宇初來說就不是事兒,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餘年未冠,知嗜學,有志儒,先君子之言,凡詩、書、六藝之文,悉嘗記誦之”,可謂“學通百氏,道貫三才”。後人對他評價也都不錯,宋濂曾稱他“穎悟有文學,人稱為列仙之儒”,還有蘇伯衡、王仲縉、王朱植等很多人對其均不吝溢美之詞。
作為一個出生前就註定了未來的富二代,哦,應該是n代、官n代的人來說,張宇初的生平實在沒有什麼多講的,只要按照經過幾十代固定下來的生活、學習模式做就行了。
簡單把幾個時間節點列舉一下吧:
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老爸張正常英年早逝,作為長子的張宇初升級為天師,序號為43,開始了掌門人的生活。
洪武十一年(1378年)應朱元璋之約訪問南京,見面禮收了不少。第二年二月,被老朱敕封為“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大真人”,領道教事,正式成為公務員。
洪武十六年(1383年),因公出差來到南京,主持紫金山的玉籙大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再次因公出差來到南京,在神樂觀主持祈雨。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次因公出差來到南京,成功忽悠朱元璋出資重修龍虎山上清宮。這可不是千年天師之家修不起一座道觀,而是由皇帝出錢那叫敕造,皇帝是後臺,根本不是錢的事兒,那是榮譽,倍有面子。
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主持重修道藏,前面講過了,這裡就不再講了。
永樂五年(1407年),在朝天宮建玉籙大齋。
永樂四年和永樂七年,受朱棣所託曾經兩次去找張三丰,前面也講到過,結果自然是無功而返。
關於張宇初的生平,時間上有一兩年的誤差,各種文獻上記錄的時間不一致,在前面也提到過這個問題,道友們清楚就好。
下面主要透過《峴泉集》粗略地講一講張宇初的道學思想,總結起來就是以天人一致的宇宙觀為基礎,以老子的虛無思想為核心,“貫綜三氏,融為一途”,主要分享一下他對道、心、性三個方面的理解。
張宇初生活在三教融合的呼聲最高的時代,當然主要是在道教界,佛儒可沒什麼強烈的需求。對於道教來說,只有三教融合,才能改變現狀,這也是涉及道教生存的話題,特別是宋、明儒學思想的巨大發展轉型期,原來是選修課的儒經、佛經成了必修課,煉丹養性都得蘊含禪理,再加點忠孝倫常當作引子或輔藥。作為道教界兩大龍頭之一的龍虎山的帶頭大哥,張宇初自然不能違背這種大勢,就算他從小聰明,過目不忘,也很辛苦的,真有點同情他。
經過唐代的重玄,宋儒的理、氣思想的加入以後,特別是張載以氣言道、二程以理言道、朱熹進一步把道升級為客觀精神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