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九章 道門碩儒張宇初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載、朱熹、陸九淵對性的解釋則更有側重。

張宇初同樣也是在廣泛吸收不同門派的思想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思維體系來理解性,而他的基礎是孟子的性善論。

關於人性的善惡,道友們都知道,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則說人性本惡,後世擁躉們互不服氣,吵了千年,這裡不摻和了。張宇初的心性是陽光的,所以他說:“人性無不善”,這是天然的,本能的。至於那些出現的壞蛋,是因為被後天的慾望、情愫這類壞東西汙染了。而且他說,如果能得到淨化,這些汙染還是有機會去除的,壞人就可以再變回好人。甚至這一思想,他把人的本性善叫做天命之性,是天生的,而把壞的、惡的那些東西叫做氣質之性。由於人們不明白這些,不知道天理和人慾的區別,也就不知道怎麼盡心,更不懂得如何儘性,這顯然又受到了張載的影響。

對於道家來說,如果不能儘性,就意味著被外物所汙染,會被慾念矇蔽,這樣當然不可能達到至虛至靈、至清至明的境界。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本性的善沒有被汙染,這就是先天具有的儘性狀態。

盡心而知性以後就是知天了,也就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時有點一通百通的境界,從物性到己性,從身外之天到身內之天都通了。童真、本我,和前面講到過的築基的目標是一致的,是一種去除後天的影響,返還先天的狀態。張宇初也沒有忽視用儒家的思維來解釋這一逆而成仙的思路,具體的方法就是:觀物知性,摒棄凡人的名祿,迴歸自然本性,接著只要努力踐行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張宇初建立起來的一套心性修煉的理論,不得不說,對於融合儒家的思想,完善天師世家的哲學思想上,張宇初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所以後人評價他“承傳老莊,窮究天人”,相當中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妙齡王妃要休夫

慕南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喲吼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