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九章 道門碩儒張宇初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陸九淵也不示弱,說道在心中,是主觀精神體,總之江湖上都在研究道、解釋道,按理說這是好事,道家也說萬物均可以納入道中嘛,這正好是一個證明。可是,這樣一來大家對道反而更難理解了,本來就是個虛、無的,形而上的東西,再經過這些大人物加上了各種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解釋,別說升斗小民了,就連學歷低點的道士都一臉懵。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張宇初出手了,對道的研究進行了迴歸本源的試探,重新用老莊的思想來解釋道。

系統地理論就不多講了,咱水平有限,這裡也不是搞學術研究的,簡單講幾句,核心的內容道友們瞭解一下就好。比如他說:“夫天地之大,以太虛為體”,所以道就是“虛無恬淡,寂寞無為,乃吾道之本”,熟悉莊子的道友應該看得出來,這本來就是莊子的思想。至於太虛,他依然用莊子的“唯道集虛”來解釋:“道集則神凝,神凝則氣化,氣化則與太虛同體”。另外,老子說過:“衝道,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張宇初說“衝猶虛也”,這就把太虛和道,老子、莊子的道等同起來,簡單的數學公式:道=衝道=太虛,這就是張宇初對道的迴歸本源。

氣也好,太虛也好,本就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係,都是無形的,而又和有形的宇宙萬物有體用關係,有生成關係,當然這種關係是必需的。僅僅用虛實、有無來解釋道還遠遠不夠,還要加入了張載他們的儒學思想,然後還要把握好方向盤最終要回歸於宗教,這些變化的背後是有人,哦是有神在操控的,這才算成功。張宇初在《峴泉集》中說“宰制之神亦無方”,明確肯定了鬼神才是造化的主宰,否則加入了儒學的道教也就不是道教了。

當然了,這是在哲學層次上解釋道,總之就是形而上,不如一個東西擺在那好理解。說你看到一切都是道,道存在一切之中,自然也包括宋儒所說的理,“所謂道也,理也”,至於心性,當然也不能丟下,“性稟於命,理具於性,心統之,之謂道”,這也算是順應理學強勢的一種表現吧。

當唐代重玄思想者提出“無心之心”時,佛教界緊隨道說心就是一切,什麼萬法唯心、心為法本。發展到宋朝,先是二程說主體的心和本體的理一致,張載則表示你們說的不對,因為心是沒有本體性質的。等到朱熹和陸九淵時,翻過來又說心可以認識主體,當然,朱熹和陸九淵對心的認識也有不同,二人互相不服。

總之,這種唯心的東西本來就是公說公的,婆說婆的,只要能來一通解釋,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了,當然能把別人說暈了更好。

張宇初非常尊重邵雍,他的那套先天理論的確令人仰止,張宇初認為先天之學就是心法,這個切入點完美地把儒、道結合了起來:心=太極。

太極是什麼,當然就是道了,所以,加上道以後,公式就變成了:心=太極=道。等號的含義小學生都知道,這三個東東可以互相為代表嘛。另外,張宇初對心的認識和陸九淵是一致的,他贊成理在心中,心就是理的觀點,心才是本體,宇宙萬物化歸於心,也就是說心才是世界的本源,這也很道教,符合他是道教大哥大的身份。

既然張宇初說道是虛的,而道=太極=道,簡單的數學關係式可以推匯出心也是虛的,沒毛病吧。當然,這裡不是說虛心這個詞,而是為了把心的本體和虛的本體二者關聯起來,玄之又玄才是道嘛。

接下來是關於性的話題,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了,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人在討論。當然不要誤解,這裡不是指兩性的那個性,雖然這也是個古老的話題。唐宋以來,各家對性的理解有很大的發展,呈百家齊放之勢。比如道家指本性,真我,佛教則講佛性、覺悟,而儒家則說先天本性,仁義之性。各家內部,也有不同的理解,如理學家總是說窮理盡性,至於二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