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章 小結第四,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宋、遼、金、元四朝四百多年的歷史,混亂程度雖然比不上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但同樣是一個戰火紛飛,動盪得百姓毫無安全感的亂世。亂世是最適合宗教發展的,百姓需要宗教來寄託精神,統治者需要宗教來收攏民心、穩定社會,所以這一時期同樣是道教發展的黃金時期。

為了向社會宣揚自己皇權的神聖性和合法性,封建帝王一直在說自己是天子,宣揚天命所歸,時間長了自己都以為是真的了。從宋太祖到宋徽宗,整個北宋時期的皇帝對道教還都不錯,推行重道、崇道的政策,藉助道教不斷來神化皇權,說實話有點過猶不及,總讓人感覺是不自信的表現,南宋以後雖然熱度有所下降,不過總體來說也是敬佛禮道的。

兩宋皇帝崇道的主要原因實際上並不是為了長生不老、得道飛昇,除了哲宗有吃金丹的嫌疑以外,其他皇帝都沒有這方面的確切記載,甚至徽宗也沒有天天鬧著讓道士給他煉仙丹。皇帝們敬神實際上主要還是出於政治層面的原因,無非是想透過齋醮科儀及崇道舉措,加強趙宋皇權的神聖性、合法性,你們這些愚民百姓得服從老天爺的意志,所以“敬神與德治”算是兩宋的基本國策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王認為自己的統治是絕對的,所以他們說自己是人間至尊是沒人敢懷疑的。道士們在人間不敢逾越,又需要樹立自己的絕對地位怎麼辦,於是搬出來以“三清”為主神的各路大神,當然也包括佛教的佛祖、羅漢們,統領著虛幻的天界。神靈們是不歸凡間管的,皇帝是管天下的,我們是管天上的,是兩個系統。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道教一直為人間的帝王保留了一定的特權,這其實早在《太平經》中就有所體現,可見世外高道們也知道王權不是那麼容易就觸碰的。你好我好大家好,雙方感覺都不錯,所以說,在兩宋、元朝時期,道教是主動也好,還是被動地被皇權所利用也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同樣是客觀的,也只有統治階級感覺你有利用的價值,能夠為其服務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這也是道教在這一時期能夠發展的客觀情況。

道教和皇室達成了默契,道教和皇帝們都遵守著敬神和德治,皇族得到了政權的神聖、合法的外衣。皇帝透過金籙齋醮、投龍簡等對道教表示敬畏,道教的神聖性由人間至尊得到至高的承認,皇帝也成為神明統治人間的代言人。特別是北宋初期,在經過戰亂以後,宋太宗能夠採納無為之治的黃老政治,使民休生養息,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國家迅速穩定,濟經恢復。蒙元初期,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元高層對宗教一直是為我所用和相容幷包的政策,新道教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忽必烈,在宗教政策方面處理得可圈可點。

當然了,發展過程中肯定會有衝突,特別是全真教興起的過程中,從民眾信仰到固定資產的侵佔,佛道雙方最終又對簿公堂,以辯論的方式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

當然,佛道之間的鬥爭是個永恆的話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次相爭雖然沒有發生三武一宗滅佛那樣的嚴重後果,不過道教勢弱的形勢卻不可挽回,兩次焚經之禍足以令道教元氣大傷,大量彌足珍貴的經籍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相爭只是區域性的小事件,相對來說,三教相互吸收、相互借鑑、共同發展依舊是主流。特別是道教,必須要適應封建統治的現狀,吸收儒家的思想提高生存能力,吸收佛教理論來提高自身的水平,否則哪還談得上發展。雖然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三教合一的發展,但宋元時期無疑是取得重要進展的時期。許旌陽的淨明道、王重陽的全真教,包括真大道等,道教中有了更多的儒學和佛學思想和理論。

宋代是一個儒學從“漢學”向“宋學”演變的重要時期,不拘訓詁舊說而自由說經,進而探討宇宙和人類的起源與構成的原理,這同樣促使了道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遊記

指點江山

火影:我五條悟最強

不吃香菜就吃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