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章 當道教遇上變法,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仁宗皇帝后是宋英宗,在位僅五年,三十幾歲就崩了,其後的宋神宗和宋哲宗基本上都沿續了仁宗時期的宗教政策,道教規模也基本穩定,道士女冠數量一直保持在兩萬人左右。

學者們經常喜歡用“積貧積弱”這個詞來形容宋朝,貌似宋朝一直就是一個花架子,繁華的背後永遠是弱小,永遠缺錢。宋神宗趙頊接過大宋江山來以後,三冗(冗員、冗兵、冗費)現象越來越嚴重,國家負擔越來越重,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神宗感覺自己被巨大的包袱拖得快喘不過氣來了,唉,怎麼哪都要銀子啊,我可是一國之主,怎麼這麼窮啊,心情更不好了。

1069年二月,宋神宗接班後的第三年,為了富國強兵,啟用王安石開始變法,歷史上又稱為熙寧變法,具體的變法過程、內容、影響和王安石的功過是非就不多講了,道友們應該都瞭解,這裡只簡單講一些涉及宗教方面的內容。

為了解決三冗問題,變法過程中需要大量裁員。裁員在任何時代都屬於砸飯碗的舉動,後續如果沒有妥善的應對措施,很容易造成嚴重後果。當時的做法是把變法中裁下來的官員們發配到了各地的道觀裡,至於哪些人被裁了就不是我們需要關心的了。當然了,並不是讓他們出家當道士,而是去宮觀裡當個閒職,領點工資養老,所以道教在王安石變法推行中也成了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宮觀裡安置官員這件事還要從真宗說起,當時他不是修建了不少宮觀嘛,同時還附送一批管理人員去打理,以示對道教的重視,後來逐漸就形成一個新的祠?制度。這些被裁掉的官員,或多或少的都有圈子有人脈有背景,勢力也不容忽視,退休的老幹部同樣能發揮餘熱嘛,所以這些人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道教的發展,這應該不難理解。

感覺自己依然缺錢,很缺錢的神宗還進一步收緊、加強了披度制度,特別是僧人的披度,這樣做既可以加強對寺廟的控制,又可以撈錢,一張度牒和貨真價實的貨幣建立了對應關係,需要錢的時候發一批,和尚多了可以再收緊一些,真是一箭雙鵰的好辦法,這種摟錢的辦法不用人教,神宗自己就會運用自如。

另外改革中的青苗法、免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國庫收入,不過免役法在執行的時候,除了原來免役的官僚大地主們也得交錢以外,原來同樣不用負擔差役的寺院宮觀也得繳納一半的役錢,稱為“助役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道教的發展。

當然了,神宗在精神上、政治統治上同樣是離不開道教的,雖然沒有像真宗那樣大修大建,但也修建了一些宮觀,給一些高道加封尊號,至於祈福道場這是涉及國家的禮制肯定是要舉辦的。神宗招攬的道士中有一個叫陳景元,他在道學研究上還是有一定成就的,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陳景元曾經主持修編過《道德經》《南華經》《靈寶經》等道教經籍,與王安石等人交往密切,頗受神宗尊崇。

神宗時期的科舉制度同樣深受道教影響,特別是王安石變法以後,大家開口新政,閉口性命,誰都得讀幾本老莊,要不然和別人都聊不到一起。司馬光說過:“竊見近歲公卿大夫好為高奇之論,喜誦老莊之言,出門見著個熟人,總得接著你探討幾句道可道,此風著實令人堪憂啊”。這種風氣,逐漸蔓延到科舉應試中,考生們都喜歡引用老莊作答,考官也喜歡看這些答卷。當然,最初的時候老莊並不在科舉考試之內的,後來出題的考官都開始在老莊中找題目了。

1080年十月十六日,時任右街道錄的張居善請示神宗說:“陛下,以後再招道官時,要適當嚴格一些,至少要考試《道德經》《靈寶度人經》和《南華經》這些經典經義,再口試科儀祝讀,要不然一些混飯吃的都進來了,顯得太不嚴肅了。”神宗一聽主意不錯,於是下詔宣佈以後的道官招收要實行考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