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儒家的反佛反道,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北宋第四任皇帝是宋仁宗趙禎,1023年-1063年在位,繼位時只有十三歲,所以開始是太后掌權,之所以有仁宗這個廟號,是由於他有堪稱千古第一仁君的美名。
仁宗老爸留給他們孤兒寡母的並不是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強盛的帝國,恰恰相反,經過前三位帝王的苦心經營一甲子,內憂外患依然如故,遼、西夏時不時的派大軍入境轉悠一圈,國內農民起義也沒消停過,天天沉浸在封禪和全民進獻祥瑞中的老爸絲毫不理會洶洶民怨,留給孤兒寡母一個空架子就去找始祖趙玄朗了。
仁宗在位期間,雖然西夏、遼國先後入侵,國內壓力巨大,但他的帶領下,使國家進入繁榮發展時期,史書稱仁宗盛世。仁宗時期的繁榮表現在各方面,唐宋八大家,六大家都出自他在位時期,其他還有范仲淹、包拯、柳永等名人,科技發展方面,有沈括、蘇頌這樣的科學家,四大發明有三項是他在位期間搞出來的。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這裡就不多講了,對了,前面講到的疑似八仙中的那個曹國舅,傳說也是他舅,《水滸》開篇那個洪太尉就是奉他的命令去龍虎山上清宮,然後開啟伏魔殿放出了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所以說,仁宗在民間的名氣雖然沒有宋太祖、宋徽宗他們大,但他對宋朝乃至華夏的貢獻卻是不可忽視的。
作為一國老大的仁宗呢,他對道教是什麼態度呢?
外部民族邊患、內部積貧積弱,國家現狀如此,刺激著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濟世情懷,士人百姓需要道教來慰藉被現實困擾著的脆弱心靈。另一方面,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文人士大夫們復興儒家思想的運動漸漸升溫,在客觀上又抵制了道教的發展。
前面提到過韓愈的那次反佛事件,無論如何,這位儒學大家對宋朝的深入持久的反宗教思想運動有著深遠的影響,真宗期間的佛道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神道設教就不說了,佛教發展同樣不弱,對社會影響越來越深,隨著儒學的倡導與發展,對佛道二教有意見的人越來越多。朱熹說:“本朝歐陽公排佛,就禮法上論,二程就理上論”,他的觀點是說歐陽修是從理法上排佛,而程顥、程頤二程則從理的方面入手排佛。
柳開就是以韓愈的接班人自居,聲稱自己要投身到“聖道之途”中。他用儒家的仁義道德畫了一條線,一邊是沉溺於佛老之中的人,整天想些荒誕不經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嘴裡說的也是不知所謂,他們離仁義道德越來越遠。還有一類人則是心懷仁義大道,重視德性培養。
還有一位是王禹偁,同樣極為排斥佛老,989年曾上疏勸趙光義“少度僧經,少崇寺觀”,因為那些和尚道士都是蠹人,就是蛀蟲,看著沒什麼效果,真宗繼位第二年又上疏,建議真宗“沙汰僧尼,使民無耗”,因為這些和尚們快把國家吃空了。
柳開和王禹偁這二位為代表就是宋初反佛老的前驅,但在真宗的崇道政策下,顯得很微弱。
當仁宗上位以後,在儒學思想的影響下,終於迎來了反佛老的高潮,從廟堂到民間,其深度、廣度和永續性遠超以前,其形式上主要是朱熹所說的那種從禮法上的反佛老,仁宗對道教政策也相應的有所調整,所以這種反對思想對仁宗的宗教態度有著積極作用的。至於二程的反佛思想,下一章再講。
反佛反老是建立在儒學復興的基礎上的,自身都苟延殘喘的時候,哪裡有心情有能力去管別人家的事情,而仁宗時期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其中的積極分子主要有范仲淹、孫復、宋祁、石介、歐陽修、李覯、蔡襄、王令、曾鞏、司馬光等等。對這些人的著述加以整理,就可以理順出仁宗時代的儒家的反佛老的總體情況,這裡以四川大學劉復生教授的研究觀點為核心簡單歸納一下:
第一,利用儒家的正統來打擊佛道二教。孫復說過,“華老盛而韓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