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儒家的反佛反道,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公排之”,弟子石介更是宣揚“自伏羲、神農、黃帝……周公、孔子至於今,天下一君也,中國一教也,無他道也。”並用此來攻擊“三教皆可尊”的觀點,說今天那些把儒家的聖人們和佛、道並列為聖人,簡直是駭人聽聞,三教之說更是荒謬之極。贊成孫復師徒二人觀點的儒士有很多,也都各有觀點,不過總體上相差不多。

第二,用儒家的治國治民的入世思想抨擊佛老的出世思想,認為他們是逃避現實,逃避責任,只追求個人的利益,沒有大局觀,沒有家國大義。歐陽修的《本論》可以說是確定了一個國家興盛、強國強軍的基調,倡導多學禮義,用仁義教化萬民,雖然沒有把矛頭直接指向佛道二教,但中心也是在宣揚儒家才是治國根本。范仲淹在1027年《上執政書》中說,和尚道士之流就是“天下之大蠹”,佛經道經“非今理天下之道”,提出這一思想的還有王令有的《代韓退之答柳子厚示浩初序書》、李覯的《潛書》《富國策》等。

第三,深刻揭露佛道兩教造成的嚴重的經濟危害。當年韓愈曾斥責佛道造成人民“窮且盜”的事實,李覯在《富民策》中列舉了佛老十項危害,諸如男不耕女不織等等,基本上包括了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曾鞏也發文《兜率院記》,說一個小縣,出家當和尚的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寺廟建得宏偉華麗,和尚們吃好的,穿好的,出入有馬車,日子比封疆大員都不差,言外之意似乎是官吏可以,士大夫可以,僧道就不可以。

第四,排斥佛教為夷狄,佛道亂了中國的禮法文化,這算是老生常談了,石介《中國論》、曾鞏《說非異》、歐陽修的《本論》中均有這方面的論述,不再引用。

第五,用事例證明佛教的騙人事實,眾多儒士們翻著本本古籍,從裡面找尋了若干件可以證實佛教不靈光的案例,加以綜合後一一羅列出來,如餘靖、蔡襄等就舍利揭露佛教的不可信等等。

仁宗時期,反佛反道的思想越來越活躍,儒士們的家國情懷更來越高漲。

據史料記載,1029年六月,當年真宗花費巨資修建的玉清昭應宮被一把大火燒光,那一大片焦土廢墟著實丟皇家的麵皮,所以太后就打算重修。王曙、王曾、呂夷簡、範雍等大臣立刻上疏反對,認為這都是因為真宗造的孽,聽信了方士們的妖言,蠹耗無數財用,所以才天降災禍“戒其侈而不經”,如果再花錢重修,還會遭到天罰,堅決反對重建,薛諷、賈黯等人也表示不應重建。實際上,他們一方面反對崇道,另一方面又用天道來說事。

你們反對重修玉清宮,仁宗母子感覺對不起天上諸神眾仙和真宗,1030年三月,仁宗就打算裝修太一宮和洪福院,既然不讓我重修動大工程,我搞點裝修總行了吧。結果工程預算員說得需要不少建築材料,別的不說,僅上好木材就得九萬多根,據說陝西那裡有好材料,還沒等仁宗派採購員出發呢,當時剛請辭離京下基層任河中府通判的范仲淹就聽說了,立刻上疏堅決反對,請陛下“罷修寺觀”,你這樣大興土木,是在勞民傷財。十幾年後,1044年,慶曆四年六月,趙光義修的那座舍利塔也被燒掉了,仁宗又想重修的時候,餘靖、蔡襄等紛紛上疏反對。仁宗末年,司馬光又給仁宗交了份《論寺廟額札子》,原因是仁宗特事特辦,給那些“自來未有名額”的寺廟、道觀都賜了名,意味著這些黑戶從此就合法了。司馬光說“釋老之教無益治世”,就連司馬光這樣的政治家對宗教都完全加以否定了,更何況那些沒什麼格局的鄉間儒生和腐儒們呢。

儒家的反佛老思潮作用還是相當明顯的,儒士們一直處於上風,直到張載、二程的理學興起,一直排斥佛老之學。在這種反佛老的思潮下,仁宗對於宗教的態度雖然沒有本質的變化,但也不得不作出一些讓步,出臺一些限制宗教的政策。比如齋醺由過去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