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一章 小結第三,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爭鬥和融合,儒釋道從三教鼎立逐步向著相互融合的方向發展。隋唐時期,三教基本上已經完全融入了社會文化、百姓生活和國家政治等方方面面,早期道教的那些比較粗淺的天人關係、形神關係等理論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逐步形成了相對完善、嚴謹的宗教哲學體系。

唐代是道教發展的黃金時期,當然了,在不同的階段道教的地位有所波動,如李淵、李世民的道先佛後,武則天的佛先道後及其後的兩教並重的政策,當唐玄宗穩定了李氏的地位之後,採取的則是兩教並行的道先佛後政策……無論是哪種宗教政策,無一不是為了統治階級的需要,皇帝也要為自己的統治而作出的調整和改變,但是總體說道教一直得到統治階級的扶持這是沒有疑問的。

在這樣的大的政治背景下,佛教和道教的關係從緊張逐漸轉趨於緩和,隨著隋唐的沉浮而越來越成熟,對後世道教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道教在唐代成為了皇族宗教、國家宗教,老子成為了教祖,《五千言》自然被尊為道教的聖典,從此道教靠上了一棵參天大樹。唐朝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大繁榮的一段時期,名人代出,朝野名流通道、入道成為時尚,客觀上促使了道教的理論水平、藝術形式的提高,道教也借勢發展成了一棵參天巨樹,名道、高道輩出,義理、齋醮、科儀、著作等方面成就巨大。

在盛唐燦爛的文化思想的影響下,佛教同樣一直在發展,比如智顗開創了天台宗(法華宗),玄奘開創法相宗、神秀和慧能倡導禪宗,甚至《西遊記》都是以唐代為背景的創作,這些無不反映出唐代佛教的興盛,這同樣刺激了道教的發展。

打鐵必須自身硬,在佛道之爭的刺激下,道教開始援佛入道,開始引入儒家思想,開始用神仙信仰來闡發老莊思想及義理。這是自陶弘景開始就做的事了,唐初的道士王玄覽同樣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總結前輩的成果的基礎上,在唐代論證了“道”是宇宙的本體,是永恆的存在,論證了“道”和“物”的關係,論證了“道”與“眾生”的關係,論證了“道應內求”,最終,歸根到底論證瞭如果要修道成仙,必須要先“識體”,才能使“真體”不死。

隋唐時期,道教出現了大量的哲學性質的作品,比如司馬承禎的《天隱子》《坐忘論》,吳筠的《神仙可學論》,李筌的《陰符經註疏》,張志和的《玄真子》,譚峭的《化書》,無名氏的《無能子》等。當然了,隋唐五代的道教的義理髮展遠遠不止上述這些,還有梁丘子、胡愔闡發的《黃庭經》,張志和闡發的《易》理,吳筠闡發的《西升經》,彭曉闡發的《參同契》、閭丘方遠闡發的《太平經》等等,不再一一列舉了。

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想,將老子的“道”與神仙信仰進一步融合,總結了佛道相爭的得失,義理化明顯有了進步。比如對於神仙的嚮往,再也不是那種簡單空泛的想象和黃白丹道,一改原來那種無頭蒼蠅似的摸索,而是更加註重了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明確了從思想上解放自身以尋求突破的方向。

整體來說,隋唐五代的道教是魏晉南北朝茅山上清派道教的延續,只是在表象上有所改變,老莊思想也成了基本教義,義理色彩更加濃厚。

哲學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都決定了人類的認識和發展,隋唐時期的這些發展和變化,對宋以後的道教、儒學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比如一個重要的概念——無極就產生自五代,還成為了理學祖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的來源。

佛道之爭是個永恆的話題,雖然到了唐代更多的是採用了辯論賽式的文鬥pK了。

傅奕是個愛國主義者,也是基於民族大義而投身到了反佛事業中,是真的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民族做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