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章 是屠龍大刀還是小李飛刀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上一章,如果認為《新五代史》中的3336這個數字是正確的話,結論就完全不同了。

《新五代史》中歐陽修明確記載了柴榮“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再結合其他資料:約七萬五千僧尼被強制還俗,保留寺廟共2694座,僧尼約六萬一千二百餘人,這樣就是差不多把佛教勢力砍掉了近一半。

按照這組資料推論的話,柴榮是不是還算是一位仁君?他的滅佛與三武滅佛還是有所區別的,從時代性、緊迫性和必要性等多方面分析,決定了他對待佛教的態度和措施並不會走極端。所以說柴榮不是滅佛,而是限佛,是一次相對溫和、文明、理性的政治行為,要不然只關了一半多點的寺廟,解僱了一半左右僧尼。

從人口比例上再分析一下,粗略計算,限佛前,後周的總人口和僧尼比約50~100:1,那麼這個比例是高還是低呢?北周和北齊在滅佛前比例大約是10:1,再參考一下九十年代的西藏,大約是50:1,所以後周時期僧尼所佔的人口數量並不會給社會帶來太大的影響,或者說影響程度遠遠小於北周和北齊,所以同樣可以推翻眾多學者們的僧尼太多以至於嚴重影響到了後周的徵兵、徭役、經濟等等的觀點。當然了,這裡並不是說沒有影響,要不然柴榮也不會限佛,但說他是滅佛顯然有點不恰當吧。

事實上,經歷了幾百年發展的佛教和道教,與封建社會的融合程度是越來越高的,到五代時期,已經不存在過去那麼尖銳的社會矛盾,同時統治階級也更需要利用宗教來維護統治。《全唐文》中記載了一位叫李節的唐代進士的話:“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釋氏使安其分,勇者將奮起思鬥,智者將靜而思謀,則阡陌之人皆紛紛而群起矣”,說得多深刻啊。柴榮會不懂這些?

道友們再回顧一下三武滅佛,是不是都有佛道之爭的背景,是不是都有人在背後推動?魏武帝身邊有崔浩,周武帝身邊有張賓,唐武宗身邊有趙歸真和劉玄靖,柴榮身邊有這樣一個人物嗎?沒有。缺少了這樣一個關鍵的反佛者出主意或者說是鼓搗事,文治武功的柴榮就不容易走極端去滅佛。那位說了,不是有陳摶嗎?陳摶早就跑到華山去旅遊去了,人家還真的沒有參與這件事,至少從現有的史料中沒有發現。稍後再講講陳摶,下一篇中還會詳細講他。

綜上所述,在佛教並沒有對社會造成不可忍受的危害的前提下,自然就沒有理由讓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出昏招,對佛教舉起屠龍大刀,感覺柴榮用的是小李飛刀,精準,有分寸,當然這一結論的前提是《新五代史》中的資料是正確的。

基於這個結論,可以再分析一下限佛的詔書。

955年,柴榮下了一道詔書,大概意思是:從今天起,全國範圍內,不管是村裡還是城裡,只要是沒有“敕額”的寺廟,包括尼姑庵,以後就不單獨說了,就是沒有類似現代的那種特種行業經營許可證的,一律關停廢止,裡面的和尚、尼姑統統滴還俗。從現在起,任何人,不論你是王公貴戚,還是地方大員,都不能再申請新建寺廟,不準剃度僧尼,就是說除了保留特別准許的寺廟和裡面的合法僧尼以外,其餘的寺廟全部要廢除,僧尼全部要還俗。感覺是不是更像清理非法的佛寺?如果是滅佛,會這樣嗎?

當然了,也不是說以後就再也不准許有人出家當和尚了,真那樣的話以後佛教就真的要滅絕了,不過出家的門檻提高了,從根本上減少了“四不”僧尼的數量,就是不耕田、不織布、不服役、不納稅這四不。

詔書中的限佛舉措歸納起來大約有十幾條,就不再一一詳細講了,但這些內容無不反映出柴榮在限佛上溫和、理性的同時,又立場堅定,有力有節。

當然了,即便是柴榮沒有高舉屠龍大刀,此次限佛也是對佛教的一次相當沉重打擊,雖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