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章 當道教遇上昏君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北宋第七任老大宋哲宗趙煦是1085-1100年在位,雖然在位達15年之久,但是隻活了25歲,雖有大志可惜命短,連個兒子都沒有留下,於是向太后就強行立了哲宗的異母弟弟端王趙佶。
按照封建禮法,這個皇位本來輪不到端王趙佶的,他是神宗的第十一個兒子,還不是太后生的嫡子,年齡上他沒有申王大,血緣上又沒有簡王近,除了會風花雪月,政治上相當於白痴,當時被宰相章惇評價為“輕佻不可以君天下”的他又是為什麼得到了向太后和一干權臣的支援的,總是讓人感覺裡面有不可見人的貓兒膩。說到底,徽宗的皇位來得終究是不合禮法,行祖宗之意也好,兄終弟及也罷,怎麼也得搞來一個冠冕堂皇的、說得過去的理由掩住天下的悠悠眾口,這就為他以後的崇道埋下了伏筆。
要說這位徽宗除了不會當皇帝,諸事皆能:書法一絕,一手瘦金體藝術價值極高;擅長於花鳥畫,尤其是鷹和鶴,自成院體;喜歡體育運動,特別愛踢足球,當然那時候是叫蹴鞠;喜好詩詞,傳世宋詞頗有李煜之風……奈何,上天和華夏人民開了一個玩笑,偏偏把他擺到了最不擅長的工作崗位當了宋朝的皇帝。
可想而知,他在位期間,內部奸臣當道不用說了,著名的六賊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把持朝綱,基本上是和《水滸》裡講的差不多,官民矛盾激化,黑暗程度自不必言,要不然也不會有方臘、宋江的起義。
外部呢,不但沒能把握金滅遼的大好時機想著去收復幽燕,在金國立國進而消滅了遼國後大舉南侵,徽宗同樣全然不當回事,以至於最後靖康之恥,父子兩個打包被金人擄到了東北,直到五十四歲時死於五國城,就是現在的哈爾濱東部,至今還有五國舊城遺址。
就是在這樣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這位皇帝依然沒有想過治理國家,一直沉迷於崇道之中,和一干權臣、太監和道士們玩起了神道設教的遊戲,幻想著透過神化自身來“厭服天下”。
徽宗崇道可以粗略地劃分成兩個階段,1102-1110年,就是崇寧、大觀時期為第一階段,1111-1125年,政和、宣和年間為第二個階段。
徽宗雖然很早就崇道了,但是直到第一階段他還沒有過度的佞道,只是與一些道士有著密切的來往。
當他還是端王的時候,有一次下朝,在太史局供職的道士郭天信神秘兮兮地拉住他的袖子,還遮住了天空對他說:“王當有天下”,弄得端王心裡七上八下的,不過感覺這位道士還蠻親切的。等到徽宗真的稱帝以後,對這位預言準確的郭道長自然是青睞有加了,“不數年,至樞密都承旨、節度觀察留後”,連他兒子也得到了特殊提拔。要知道,在這麼多不可能,而且沒有一點可能的情況下,能預測徽宗未來當皇帝,這位郭天信當真有兩把刷子。
那位道友可能說了,也許是他是為了巴結徽宗呢?這其實不太可能,因為後來郭天信看不慣蔡京亂國,經常藉著天文異象來攻擊蔡京,蔡京被罷黜很大程度上與他有關,而且郭天信最後也是因為蔡京的黨羽誣告而被貶後死於廣東的。當時蔡京已經又重掌相位了,聽說郭天信已死,一直都不敢相信,怕這位是玩假死,不一定密謀什麼手段對付他呢,所以還專門派人去開棺驗視了一番,確認事實後才長出了一口氣。所以,郭天信的為人應該還算正直,至少能站在蔡京的對立面上,怎麼也算是一個清官了,要說他為了自己的未來提前巴結一個只會玩的端王,怎麼也說不過去吧。
還有一位道士叫劉混康,他也是早期與徽宗有著密切關係的道士。這位劉道士別看名字不怎麼樣,實際上也是位名道,上清茅山宗一脈的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一直與皇室有密切的來往,早在哲宗時期就是皇帝的座上客,哲宗還曾經給他賜號洞元通妙先生。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