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章 是屠龍大刀還是小李飛刀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都是些非法存在的寺廟和尚,但也幾乎是被腰斬了,還想著廣大僧尼和善男信女們給你點贊好評?所以前面說《佛祖統紀》等佛門典籍都對此事表示極為痛恨,大罵柴榮你個該天打雷劈的……和尚急了也會罵人的,得道高僧也一樣,不多說了。
另外,在柴榮限佛時,已經對後周稱臣的吳越國也在行動上和後周保持了步調上的一致,限佛的政策基本是蕭規曹隨,只是取得的成果上略小於後周。
上面提到了陳摶,也許道友們會想,即使陳摶沒有參與進去,那麼柴榮的限佛行動背後真的沒有道教的影子嗎?有些學者還考慮到了其中是否有崇道抑佛的因素。
上面講到柴榮身邊沒有道士支援他的限佛行動,那麼當時的道教是什麼情況,柴榮對道教的態度又是什麼樣的?
史書記載和柴榮有來往的道士主要就是上面說的陳摶。
首先陳摶與柴榮有著密切的來往,且柴榮對陳摶比較崇信,或者說對道教是崇信的。柴榮曾詔陳摶進京,想讓他為國效力,“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人才”,這麼看來似乎更多的是為了招攬人才,並非因為陳老道士道法高深,自然也不是出於崇道的原因。
不過陳摶卻不想當官,“堅乞歸山,世宗許之”,這也符合一位得道高人的身份。
陳摶當年應詔進京時還寫過一首詩:
草澤吾皇詔,圖南摶姓陳。
三峰十年客,四海一閒人。
世態從來薄,詩情自得真。
超然居物外,何必使為臣。
詩中透露出來的反而是看透了俗世,要去閉關創作,不知道此時的他是否道法大成,想學點興趣班了。種種記載表明,陳摶並沒有出仕入相的想法,也沒有受到柴榮的禮遇而蠱惑他滅佛,反過來說,柴榮也沒有迷通道教,更沒有寵通道士。
陳摶回山以後,柴榮還專門派人給也送去不少圖書,想來知道這種隱世神仙是不喜黃白之物,還附上一封信,大體是問候一下,誇獎一番,表示缺啥短啥的別跟我客氣云云。
還是那句話,沒有了人在背後煽風點火,柴榮反而能夠更理智地處理宗教問題,《五代會要》裡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除朝廷法物、軍器、官物及鏡,並寺、觀內鍾、磬……鈴鐸外,其餘銅器一切禁斷”,可見柴榮當時的限佛行動並非只針對佛寺,道觀同樣也被收繳銅器的,其中也可能有很多神像。《舊五代史》中記載了在禁止佛教的捨身、燒臂等非人道的行為時,也禁止了道教的符篆、還魂等迷信活動。由此可見,柴榮對佛、道的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是道教的規模遠遠小於佛教,抑道或限道的聲勢遠遠低於限佛罷了。
最後,再回到最初的一個話題上。上面提到了佛教的過度發展還影響到了銅錢的發行,這也是事實,所以也讓學者們更加堅信柴榮是在滅佛,認為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然了,這樣理解也並不錯。
在解決銅錢缺少的問題上,柴榮也是冒著得罪天下人的風險熔佛鑄錢的,毀掉佛像、法器鑄錢,幾乎沒有人支援他的這一做法。當時柴榮是這麼應對的,他說佛祖不是要造福萬民嗎,都可以捨身飼虎,現在老百姓連銅錢都沒有了,這顯然不是佛祖願意看到的吧?如果佛祖真身來了,估計他連自己的真身都捨得放棄,何況是那些佛像法器呢。
結果反對的聲音全部壓了下去,於是,除了必須要保留的祭祀用的銅器、禮器等,限五十日內各地官府必須把包括佛像在內的所有銅製品上交,當然,政府是回收,付錢的,絕對不是強搶。假如不按要求上交,一旦查出來,只要是涉及五斤以上的銅就直接判死刑。
《佛祖本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鎮州有尊佛像極為靈驗,不尊敬都會有報應,何況是要毀掉呢,所以真沒人敢動手。柴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