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章 崇佛尊道,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看到門口的那兩個把門的傢伙不簡單,將來都是出將入相的人才,所以才斷定壽王將來必能接任皇位”。還好老道士沒進壽王的大門,這要是進去了,看到的壽王府裡的人還不全是國家棟梁?趙光義也非常高興,這下子心滿意足了,說:“你們看到了吧,這是天意,可不是我偏心啊,以後壽王就是太子了。”
這位壽王就是北宋第三任皇帝真宋趙恆,當然名字也是後改的。
總體上來說,在禮敬、招攬道士上趙光義比哥哥力度是更大的,除了陳摶以外,《宋史》中記載的還有丁少微、馮文智、張契真、柴通玄、王懷隱、陳利用、郭恕先、种放、趙自然等等,這些道士們有的被賜了件紫衣,有的賞了個封號,透過這些道士,北宋皇室不但加強了和天上神仙的關係,更主要的是使社會和民心更加穩固了,誰敢和有神仙背景的勢力過不去啊!
在修造宮觀上,趙光義同樣遠超哥哥,除了上清太平宮外,他還在蘇州修了太一宮、棲真觀、洞真宮,在亳州修了太清宮、壽寧宮,天下各地修的修、造的造,反正是很不少,道教整體上得到了不小的發展。
趙光義對道教發展還有一項貢獻,就是他在位期間命令徐鉉和王禹偁(偁是稱的古字,音意相同)等人收集整理了大量道書,並且加以刊正,最後一共整理出來三千七百三十卷,這為真宗時期編纂《道藏》打了個不錯的基礎。
當然了,趙光義的崇道並不意味著他不尊佛。翰林宋白在趙光義死後評價他說:“釋老之教,崇奉為先,名山大川,靈蹟勝境,仁祠仙宇,經之營之”,這就是對他尊佛崇道政策的一個小總結。
對於佛教,趙光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這是在國家政治層面上對佛教的肯定,本質上也是在說佛教對我統治國家是有幫助的,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利用它呢。宰相趙普在一次上疏中曾這樣寫道:“陛下本是天人暫來人世……內裡看經,盤中戒肉……”,這說明了趙光義對佛教信仰並非是在做表面文章,不過這馬屁拍得也是一點也不含蓄啊。
隨著國內的統一,戰亂的平息,經過戰亂洗禮過的大宋江山進入了休生養息,恢復生產建設的和平穩定時期。於是,在980年,天竺僧人比如法天等陸續來到開封,他們來大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繼續傳播天竺的佛經,把佛教事業做得更大更強。趙光義非常高興,立即下旨成立了一座譯經院,從此恢復了唐代時就中斷了的官辦佛經翻譯工作,還模仿著李世民寫了篇《新譯三藏聖教序》。
接下來趙光義又大興土木,在開封開寶寺裡修了一座地標建築,高360尺的十三層木質舍利塔。這可是一個大工程,花了多少金銀就不說了,光耗時就超過了七年。360尺高是個什麼概念呢,宋元以後的一尺基本上接近現在的一尺了,約三十二厘米,也就是說這座舍利塔高一百多米,相當於三十多層的樓房了。可惜五十多年後高塔被雷火毀掉了,後來宋真宗又用磚和琉璃重修了一座,這樣就不用怕天雷地火了,一直流傳至今。
趙光義在位期間還剃度了17萬左右的僧尼,至於在各地大修佛寺,鑄造佛像等方面,對了,他曾經下詔鑄過一尊62噸重的普賢菩薩銅像,總之,趙光義對佛教的扶持力度是遠超道教的。
當然了,無論是趙匡胤也好,趙光義也好,他們兄弟二人的崇佛尊道在本質上都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服務,為了宣揚自己的“皇威”,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罷了。
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執政思路還是連貫的,想當年趙光義是一直跟隨哥哥輔佐柴榮打天下的,所以兄弟二人的三觀基本上還是一致的,對於宗教的態度,趙光義也沒有什麼不同。在立國之初,兄弟二人對道教的政策無疑是正確的,也是適度的,禮敬、招攬道士為統治所用,修造宮觀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