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章 天命和無為而治,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說他沒有當皇帝另乾的野心,那隻能說是在柴榮病重之前的事,至於以後有沒有,這就太明顯了。
當然了,在五代十國時期,一個沒有能力帶領那群兵大爺四處征戰的小孩子是不可能得到他們支援的,那個時代的人都現實得很,誰能夠帶領著大家走得更遠,跟著誰更有前途就擁護誰,而趙匡胤就是能代替柴榮帶領大家謀幸福的那個人,而不是那個小皇帝柴宗訓,就算他是明主柴榮的兒子也不行,這種事在五代真的是太正常不過的了。
趙匡胤當然也不能吃相太難看,所以道士送上的“真命”天子的理由就拿過來用吧,反正也沒有比這個更合適的了,大家呢,也感覺面子上都過得去,所以呢就有了宋朝。
宋初經過五代十國之亂,國家急需休生養息,迅速恢復生產,這樣才能讓統治地位穩定下來,上面所講的那些崇佛禮佛的政策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樣,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不要過度加重百姓的負擔,不要過度干擾百姓的生產生活,對於當時的國家穩定、建設和發展來說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幾年以後,趙匡胤向洛陽龍興觀道士蘇澄隱請教養生之術時,老道士給趙匡胤上了一堂無為而治的理論課,最後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慾而民自正”,趙匡胤回想了以前所取得地成就,深以為然。
第二年,趙匡胤又派人去請來了精通老莊、易學的王昭素來問養身治國的方法,王昭素的回答很簡練,中心思想是“治世莫若愛民,養身莫若寡慾”,這句話後來成為了趙匡胤寫在屏風上的座右銘。
每當遇到天災,主要是水旱災害時,會請萊州高道劉若拙來設壇施法,“其法精審,上甚敬之”,後來一想每次都請來請去的太麻煩,乾脆就封了他一個左街道錄的官,以後就把他留在開封了。
除了與一些高道來往,並虛心向他們請教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以外,趙匡胤還在全國範圍內重修了很多宮觀,比如首都開封的太清觀就是他那時重修的,而且還賜了一個新名——建隆觀。
總體上來說,趙匡胤對於道教的態度是積極的,也是謹慎的,在利用道教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對道教的管理。從而奠定了道教在北宋初期的健康、平穩發展的基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