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二章 張伯端—生日?年齡?籍貫?,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面就先聊一聊張伯端的生卒時間和籍貫方面的問題,這些方面研究的學者相當多,因為時間研究一個人的最重要的資訊,準確的生平時間是把一個人放在一段歷史當中的前提,無論是社會的影響還是對社會的影響,失去了社會,人就沒有存在的基礎了,而且,看看這方面的研究還是挺有意思的。
雖然多數人勉強認可了張伯端的生年和卒年,但透過上面所講的他的簡單生平,裡面還是有一些在時間上不甚合理的地方。
上面說過,康熙年間的《臨海縣誌》中的記載是多數學者認可的,也就是說張伯端應該是生於雍熙四年,就是987年,住世九十五歲。
翁葆光在《悟真直指詳說》中說張伯端是在元豐五年三月初五尸解,閱世九十六歲,同樣可以確定他是生於987年,這與《臨海縣誌》記載的是一致的。
翁葆光還寫過一部《悟真篇註疏》,不過開始沒有流傳。據元代的戴起宗說,這篇註疏直到1204年才開始在圈子裡流傳。如果張伯端1082年過世的話,時間也僅僅過了一百多年,所以推測這個翁葆光和張伯端年齡差距並不太大。這麼說的意思很簡單,一是二人有淵源的,翁葆光是張伯端的再傳弟子,師承上的關係註定了翁葆光應該比較瞭解張伯端。二是二人生活的相隔時間並不算久,所以,翁葆光的記載會更可信,或者說更準確一些。那麼翁葆光是怎麼說的呢,他說:“真人享年九十六,自太宗丁亥,至神宗壬戌”,查了一下時間同樣是987年到1082年。
那麼是不是就可以確定了張伯端的生卒時間了呢?非也。
記載了張伯端出生時間的典籍還有《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的第四十九卷張用成傳,裡面稱張伯端是在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住世九十九歲,那麼向前推算他應該是生於984年。
實際上,只要知道張伯端的準確的卒世時間及年齡就可以確定他生於何年,那麼是不是可以確定張伯端去世時間就是1082年呢,也不一定。
翁葆光在《張真人本末》中還提到,張伯端在政和年間(1111-1117年)“謁黃冕仲”,按照他前面所說的張伯端死於1082年元豐五年,到政和年間已是張伯端死後的三十多年了,所以就不敢保證翁葆光的記載的可信性了,恐怕他自己都沒有弄清楚這個時間。
另外,據陸思誠的《悟真篇記》中說,張伯端去成都以後,曾到河東轉運使馬默手下打過一段工,先不說八十多歲的人了是不是還有打工的心情,單說據《宋史》記載,馬默是在1086年以後才去當了這個轉運使,所以如果張伯端是在1082年去世的話就明顯有問題了。那麼是不是說陸思誠的記載就一點也不靠譜了呢,也不能這麼簡單斷言。關於陸思誠其人前面也提到過,他是陸師閔的兒子,陸詵的孫子。據說當年馬默先是把《悟真篇》傳給張坦夫,張坦夫接著傳給了陸師閔,所以陸思誠和《悟真篇》也是極有淵源的。同樣,他和張伯端生活時間也很相近,所以,按理說他說的可信度也相當高,雖然和翁葆光的記載有出入,還真不敢說哪個是對的。
當然,不符合邏輯的記載還遠遠不止上面這些,還有一些典籍上也有一些線索,總之多參考一下,也許對考證張伯端的生卒時間有價值。
對於張伯端的生卒時間,有的學者經過仔細推敲、反覆論證後認為,如果張伯端是生於慶曆年間,大約就是1045年,卒於1145年左右是最為合理的。這樣他去成都遇到異人時二十幾歲,當然了,認為這個異人是劉海蟾的話那是另一個不合理的地方,下面再分析。接下來他三十歲左右開始寫《悟真篇》,四十多歲時事馬默,約七十歲時謁黃冕仲,貌似這樣非常完美了。但是僅僅貌似合理肯定是不可以的,前提是安排給張伯端的一系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