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二章 張伯端—生日?年齡?籍貫?,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履歷都是真實的才行。

綜合一下上面的資料,張伯端是在1082年卒世的基本上還是取得了一致認同,生年則可以確定為983、984、986或987年,如果不考慮因為虛歲差一年的情況,他的生卒年就有984年到1082年,或者是987年到1082年兩組資料。

大家不要以為我們考證張伯端的生卒年多此一舉,因為對於研究南宗一脈的傳承有重要的價值。

接下來再研究一下張伯端的籍貫問題,也挺有意思的。

關於張伯端的籍貫問題,其實在《悟真篇》的序中很明確記載:“天台張伯端平叔序”。平叔是張伯端的字,根據這句話,按理說可以確定他是天台人應該沒有疑問的才對。大家應該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之類的小說中,每當兩軍對壘開始廝殺之前,雙方大將一般都要先單挑,正常情況下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挑戰一方大將催馬殺到兩軍陣前,是否需要跑上兩圈或練上一套刀法那是自選動作,然後衝對面敵軍來一嗓子,注意一定要有氣勢,如:“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誰敢來戰!”

接下來,如果對方有大將應戰,那就催馬出去,如果被人家叫住了,那就……不管這種情況,應戰的大將來到陣前,也會照著對方的套路來上一次,同樣會來一句:“吾乃燕人張益德是也,來取你項上人頭!”至於關雲長那種不通名,上去就斬顏良、誅文丑的那種不按套路出牌的打法是例外,不必理他。

古人這種通名報號時帶上自己的家鄉地址還是很常見的,所以張伯端在序裡說的“天台張伯端”實際上就是告訴大家我是天台人。

現在很多地方都喜歡把歷史名人拉到自己這裡來,以提升當地的文化底蘊和知名度,所以有一些名人會被兩個甚至更多的地方爭搶的情況發生,比如董仲舒被人爭過,西施被人搶過,李淳風、老子、諸葛亮也有若干個故里,甚至連孫悟空、牛郎之類的也有好多地方爭,弄出不少故里來。

張伯端也被浙江的臨海市和天台縣爭搶過,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嘛,總是要爭一下才行。前面講的《臨海縣誌》是最早記載張伯端老家是台州的文獻,不過宋朝的台州府並不是今天的台州市,而是在位於臨海市的臨海古城,所以兩個地方才會發生爭奪張伯端故里的事情。

有大量學者在張伯端籍貫的問題上進行過探究,執不同意見者之間甚至發展到了發文相互攻詰的程度,有興趣的道友可以瞭解一下。這裡特別推薦了一篇文章,就是天台山桐柏宮中國道教南宗研究所的鄭為一先生在2014年完成的台州市社科聯絡的專項課題成果《張伯端籍貫考辯的正本清源》,他還有一篇文章《張伯端籍貫考辯的幾個關鍵問題》,裡面對張伯端的籍貫研究的現狀有比較全面的講解,同時也有自己的結論,這裡就不多講了。

總之,經過一波三折以後,最終大家勉強取得了共識,張伯端就是天台人。就我個人而言,做學問是一定要嚴謹,這是最基本素質,不過有些對學術研究幾乎沒有價值的雞毛蒜皮的問題,如果實在不好考證,暫且放下不管也不失為明智之舉,就張伯端的籍貫問題來說,天台和臨海兩縣本就相鄰,遠在宋代時,自然、人文、風土、文化等等之間的區別不太可能大得影響張伯端的學術思想的程度吧,所以,這個問題難得糊塗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