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一章 張伯端—南宗之祖,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花花世界中的人們來說,那裡絕對是一個遠離繁華、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煙瘴毒蟲遍地的一片未開化的荒蠻之地,作為流放之地是最合適,絕對不是文明人願意去的地方。

有道友可能會問,講了半天,這些都是發生在什麼時間的事情?不是不想說,而是時間上問題比較大,稍後再詳細討論這個問題。現在只能說個可能的,大致的時間,1034年-1038年間,宋仁宗時期。

嶺南的地盤還是相當大的,被流放的張伯端理應被髮配到某個條件艱苦的地方勞動改造才對,但是史料上並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反而在《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和《悟真篇本末事蹟》等典籍中有“浪跡雲水”的說法,張伯端自己在《悟真篇》序中也有“詢求遍於海嶽,請益盡於賢愚”的說法,感覺他就是到嶺南旅遊去了,除了不能回家,似乎沒什麼限制了。

那麼張伯端主要的活動範圍在哪裡呢?南宋時期的桂林摩崖石刻有一篇《張平叔真人歌跋》,“劉君諱景,字仲遠,桂林人也,嘉佑末得是歌”,嘉佑末約是1063年,這首歌是這樣的:

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成千千。

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

再結合一些史料分析,可以進一步確定張伯端當時主要活動的地方是在桂林一帶,直到1064年左右投靠了桂林知府陸詵,在帳下當了一個機要秘書的官職。

陸詵其人我們不多說了,大體上就是位溫和派的清廉

官吏,一生都是奔波到全國各地任職。據陸詵的孫子陸思誠在《悟真篇記》中記載,張伯端在桂林依附陸詵以後,陸詵每改任它地,也都跟隨。張伯端自已也在《悟真篇》序中說“後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熙寧己酉歲就是1069年,這也是學者們比較認可的一個時間節點,也就是張伯端入蜀而習得金丹之法的時間。

第二年,1070年八月,59歲的龍圖公陸詵去世,死在了成都,張伯端也就在那一年回到了台州老家,開始整理自己的學問,閉門著書寫他的《悟真篇》。

不過,關於《悟真篇》的成書時間和地點,歷來學者的說法不一,依據各不相同。本人比較傾向於南宋的《嘉定赤城志》中的記載(台州古稱赤城),裡面有這樣的記載:“張用成,字平叔,嘗入成都遇真人,得金丹術。歸以所得萃成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

《嘉定赤城志》在我國方誌史上的地位極高的,所以其記載的內容相對可靠性更高,而且道友們也都知道“時近則跡真”的道理。此外,再結合明代天台高僧傳燈和尚和清代的敏曦和尚的記錄,也都是說張伯端到四川遇到真人,學得金液還丹法,回到老家以後寫成《悟真篇》。明代《赤城新志》,清代以後的《台州府志》《臨海縣誌》《天台縣志》等基本上都是參照《嘉定赤城志》中的說法。

1075年成書以後,張伯端又開始外出遊歷,此時已是一個年近90歲的老爺爺了,居然還能閒不住,關鍵是還能走得那麼遠。據說張伯端來到陝西以後,曾經先後收過三個弟子,詳細的情況無從考證,但這三個弟子不但沒能傳下道統,反而給他帶來很大麻煩。特別是因為他收第三個弟子,得罪了鳳州太守,所幸巧遇石泰說情才免去了一場大禍,於是張伯端就把《悟真篇》傳授給了石泰。

除了石泰這一脈以外,據說由於張伯端曾在扶風馬默手下打過工,所以就把《悟真篇傳》給了他,這一分支向下依次是張坦夫-陸師閔-陸彥孚。

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張伯端在天台山趺坐而化,弟子把他火化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