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四章 無極而太極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喜歡修真小說的道友可能經常看到這些詞,道家也在用,它們全都是對於鴻蒙狀態,就是天地未開時期的宇宙形態的不同階段的定義。

雖然是鴻蒙,就是一片混沌,但是也有不同的狀態,也存在一個發展的過程,總不會突然就形成了宇宙吧,於是呢,無名氏給這五個詞分配了不同的時期和狀態,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

宇宙或者說古人認為的人類世界從最初的一片虛無的混沌狀態開始了發展,慢慢地就有了形和象,此時就是太易;

再發展,又出現了元氣,於是就進入了太初;

接著又產生空間,這就是太始;

此時還是一個空空的,但是已經有了空間的基本結構,接著,空間中出現了物質,進入了太素期;

此時的空間、物質還比較混亂,類似於無序的狀態,當這種無序狀態逐漸穩定,變得有序以後,就是太極。

對於這個穩定的,宇宙真正形成的前一階段,如果拿一個雞蛋變成小雞的過程來類比的話,可以簡單理解這個太極階段就是小雞已經有了意識,馬上就要破殼而出的那一刻。太極,還是鴻蒙未分時期,接下來就是道教的老大盤古出場了,由他一斧開天,宇宙也由先天的狀態改變成為了後天的狀態,所以說“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

當然了,雖然這種五段式的宇宙發生論聽起來有點虛幻,也有點虛無,但是必須得承認古人的想象力,現在流行說腦洞是真高,以至於經過十多年的網路小說發展,也沒有突破這五步的模式。但是,也是因為它太過虛無,就算現代人的科技都無法去證明,所以在中國的哲學史上影響並不大。在儒家看來,這些太過虛幻的東西只要有就夠了,有時間了就研究研究,顯得我的學問老高的樣子,沒時間了誰也想不起它來,就放在那裡生蟲子去吧,我要把更多的心思、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偉大的仁、義等思想研究之中,相對於那種太虛的宇宙是怎麼來的話題,算了吧。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宋朝以前,無極是個道家的概念,儒家不怎麼關注它;太極是儒家的宇宙生成論的核心,但太高大上,研究得也並不多,道家同樣不太重視它。也就是說,在宋朝以前,無極、太極大體上是不相干的,直到陳摶創作了無極圖並傳承下來以後。

朱震的《漢上易傳表》《漢上易解》裡對無極圖的傳承有非常清晰和詳細地記載: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著《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篇。

無極圖的傳承,還有很多史料有記載,透過傳承系統可以看得出來,陳摶的無極圖的影響力非常大,其中最重要的三大分支:一條是先天圖,傳到了邵雍;一條是河洛二圖,傳到了劉牧;還有一條是太極圖,傳到了周敦頤及二程。

陳摶創作了無極圖,極大地影響了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北宋五子,進而影響著近千年的華夏文化發展。經過朱熹改造的這句“無極而太極”以後,無極和太極這兩個名詞流行了,就有了密切的關係,道家便對無極和太極有了重新的總結和梳理:

首先明確:順著的是太極,逆著的是無極。

也就是說,從宋朝開始,道教明確了順行造化的太極圖系統和逆施成丹的無極圖系統。前者是道教的宇宙生化學,後者則是內丹學,二者又基於內丹修煉思想而統一了起來。

太極生兩儀……,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反映了天地萬物化生的常道,是由生趨死的過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