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四章 無極而太極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道友們可能經常聽說太極圖,也都知道那個著名的陰陽魚的圖案,那麼無極圖是什麼樣的?和太極圖有什麼關係嗎?這裡涉及四個基本概念:無極和太極、無極圖和太極圖,估計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要仔細講一講它們之間的區別恐怕還真不一定可以,下面就先講一講這幾個概念,這樣才能夠明白陳摶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了不得的寶貝。

南宋末年的志磐和尚在《佛祖統紀》中講到,陳摶從麻衣道人那裡學習了《易經》,並且接受了他的《正易心法》一書,經過苦心研究後融會貫通,併為其作注以便後人更容易參透裡面的玄機,至此,陳摶在易學上已經大成。

有了深厚的易學基礎以後,陳摶進一步研究了河圖、洛書,從而解決了困擾著漢、晉以來的諸多易學大家們的難題,至今在大量易學書籍中出現的類似於“戴九履一,三左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膝,縱橫皆十五,而五居其室”這些說法,都是拜陳摶的貢獻,河圖和洛書前面講到過,這方面的資料極多,這裡就不重複了。

令人遺憾的是陳摶最著名的易學作品《易龍圖》沒有流傳下來,應該說他的大多數著述都沒能流傳下來,除了可惜還是可惜,所幸他的《龍圖序》得已存世,雖然僅三百餘字,但對於瞭解《易龍圖》的內容有很大幫助,也可以讓我們窺得這部書的一角。這個序就不引用了,沒有易學基礎,讀起來就是天書,陳摶在序裡說明自己的《易龍圖》把伏羲的卦、孔丘的象、自己的數悟透以後,懂得了易的真義,瞭解了陰陽,從而天人相通,觸碰到了萬物衍化、宇宙生髮的本源,因此才用此書記錄了下來。

邵雍的兒子邵伯溫在《經世辯惑》中說,陳摶的易學不怎麼用文字解說,而是直接上圖,來表示陰陽、消長的數和卦的變化、訊息,可以說這是陳摶的一大特點。從《易龍圖》的書名上看,裡面大約是有很多插圖的,是否如此就要看以後有沒有可能看到這本書的孤本或善本了。

除了《易龍圖》以外,在陳摶的著作中,最重要的無疑就是無極圖,所幸它也沒有失傳,這可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下面就先解釋無極和太極的概念。

無極這個詞並非陳摶創造的,最早出自《老子》,所以這本來是道家的一個概念。老子當時說:“為天下式,常德不求,復歸於無極”,道友們可以翻翻《道德經》,五千言中應該只有這一處提到了“無極”兩字,所以不負責地推測一下,老子當年對無極這個詞可能也沒怎麼在意。在後世的註疏中,最初對無極這兩字也沒有特別關注,比如曹魏時期的王弼說無極就是“不可窮也”,河上公則說無極就是“歸身於無窮極也”。時間轉眼來到唐代,成玄英比較重視這個詞,於是就說“無極,道也”。隨著唐代的道學理論研究的深入,無極的概念最終被一些人重視起來了,而且上升到和“道”相等的地位,不過卻沒有引起整個道教界的廣泛地重視,也就是說,在宋朝以前,無極基本上就是道家的一個專屬名詞,對它有一些研究罷了,而儒家對它基本上沒有怎麼關注了。

再說太極,這個詞就複雜了,因為它是同時出現在《莊子》和《易經》中的,也就是說道家和儒家都在用這個詞。

道家就不說了,儒家有一句經典名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估計沒人不知道,不過道友們注意,這句話可不是出自道家的,而是儒家的。這句話的背後,是儒家將太極定義成為了宇宙發生論的核心,本體論的本體,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怎麼看都是比道家更為重視這一詞。

到了漢代,儒家進一步把太極和易學的宇宙發生論加以細化。例如在漢代有一本無名氏所著的讖緯類的書《孝經緯》,其中就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這五大運模式,當然了,這五個詞並不是儒家的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