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九章 非武俠之華山郝大通,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們分析,王重陽和郝大通所學的體系似乎不同,郝大通更喜歡的是易學,而王重陽雖然也懂點五行八卦之類的,但興趣並不在這方面,就沒有過多研究,水平估計還不如郝大通呢,所以就只好說你以後自學就行了。
第二年,郝大通的母親過世了,總感覺她老孃去世的時間太巧了,要是能多活三五年,那時王重陽先走一步,後世也就只有全真六子了,不能再多想了,有點腹黑了。
感覺王重陽或者不怎麼在意郝大通,要不就是真沒什麼好教他的,郝大通跟隨王重陽來到昆嵛山正式拜師出家不久,1169年六月就離開了王重陽,找查山隱居的王處一去了。學術界對此或多或少地表示了不太理解,有人說是他的心性問題,為人跳脫,愛四處跑四處浪,也有人感覺是王重陽教不了他什麼東西,總在那看師傅有幾個師兄一本正經地講道無聊便跑了。
和王處一隱居期間,師兄弟二人也沒處多久,而且還有點不愉快,原因可能是王處一感覺郝大通吃不了修行之苦,“忠告而勸激之”,所以學者們更加確信了郝大通年輕不沉穩,所以才離開了王重陽。
和王處一鬧了矛盾以後,郝大通便離開“西訪四師”,這四師就是馬鈺、譚處端、劉處玄和丘處機。
無論郝大通心性如何不穩,王重陽還是非常掛念這個有錢的弟子的,他可能也知道郝大通喜歡學的易學、術數自己教不了他,又怕他哪天一高興地放棄修道,還時常囑咐四大弟子以後要多關心這個師弟。
就這樣分分合合,結果在1170年正月初四,王重陽逝於汴梁,馬、譚、丘、劉赴陝西西戶縣劉蔣村修墓,郝大通聞訊後立刻一路追隨著趕到陝西師兄弟匯合,這在前面都講過了。
1172年,四子一起遷了王重陽靈柩回到劉蔣村,郝大通隨後又找來,當他提出和師兄們一起為師傅守喪時,譚處端卻表示反對,說“隨人腳跟轉,可乎?”,意思就是說你總像個跟屁蟲似的跟著我們,有意思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不想去看看嗎?可見四子對他也並不是很看重,更談不上什麼友好。一般來說,馬、譚、丘、劉四子是個小圈子,算是王重陽的入室弟子,而王處一、郝大通和孫不二則是後來得到認可,所以和四子有著明顯的遠近親疏區別。王處一就曾經多次向馬鈺、劉處玄他們示好,今天去西餐、明天日料,希望得到四子的認可,加入他們的小圈子。
眼看人家四個人對自己不怎麼感冒,非要在那住下來也麵皮上也沒意思,所以郝大通便獨自離開劉蔣村,四海雲遊去了。正是這次出遊,他在岐山遇見了一位高道,也許是個神仙,“復授以易之大義”,不但教了他最喜歡的易學奧義,還給他起了“大通”這個名字,字太古,號廣寧子,這次遇仙對於郝大通來說意義重大。
學到了真功夫,郝大通便著急回家,打算好好閉關修煉一番,所以時間不久,於1173年他便離開陝西東歸,順便在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傳道。
1175年,郝大通來到沃州南石橋下,福至心靈坐了下來,這一坐就是六年,“雖祁寒盛暑,兀然無變,身槁木而心死灰”。這次修的有點類似於佛家的閉口禪,他在橋下坐的這六年,煉性於塵埃混合之中,志在忘形,不但易學大成,觸類旁通,也終於悟通了重陽密語,定力圓滿,天光發明。
六年苦修結束以後,郝大通便開始在真定,就是河北正定一帶開始傳教活動,“大興宮觀,升堂誘化,玄風為之熾盛”。
不久,郝大通又得到高人傳授《太易秘義》,具體這位高人是誰也不得而知,總之加上他以前深厚的易學功底,道法大成,於是經常在鎮陽觀升堂講道,“闡化諸方,專以利物度人為務,由是郝太古之名聞天下”,遠近前來聽道的經常幾百人。哦對了,他算卦的水平更高了。
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