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九章 非武俠之華山郝大通,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213年,73歲的郝大通仙逝於寧海先天觀中,由於郝大通字太古,所以有個太古真人的尊號,元武宗時被加封為“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

以上可以看得出,郝大通所學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和全真教的教義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易學方面。

太古真人郝大通的《太古集》,是他易學的理念的代表作,在易學領域成就非凡。在自序中他表述得非常清楚,上承《易》《老》,易學中融匯象數與義理,進一步突破了傳統易學的窠臼,透過易圖、內丹和道學,把宇宙萬物和教化之道盡括其中,建立起一套細緻、宏大而且堪稱經羅永珍的易學體系,是融合道學和易學的形而上的修煉理論。

喜歡易學的道友可以讀讀郝大通的這本《太古集》,限於內容深度及篇幅,這裡就不詳細展開和道友們分享了,後面會專門講講另一位易學大家,也是前面提及過的邵雍邵康節,到時再簡單聊聊易學吧。

郝大通的著作裡同樣反映了他的全直教的很多思想:以開通為基,以見性為體,以養命為用,以謙和為德,以卑退為行,以守分為功,要求弟子決定出家投身於全真道的事業中,就須忘憂絕慮,知足常足。

講了半天,書歸正傳,就是華山派究竟是不是郝大通建立起來的?透過上述記載,郝大通的主要活動的範圍是在河南、山東一帶,貌似他雖然在陝西活動過一段時間,但並沒有史料講過他去華山開宗立派。實際上,華山道教也確實和全真教有關係,不過不是郝大通,公認的第一代高道叫賀志真(1212-1299),是丘處機的弟子呂通明、綦志遠的弟子,所以是全真教的第四代弟子。

賀志真是寧夏隆德人,主要活動在西北地區,對全真教發展貢獻非常大。1276年,賀志真來到華山,在玉泉院西邊修建全真觀,接著又在華山各地開闢了四十多座洞府,還冒險在南峰絕壁上刻下了全真巖幾個大字,有機會去華山的道友可以注意看一下,松檜峰上懸空伸出來的石壁上,每個字都有兩米左右,算是華山十大謎之一。賀道長這種行為,怎麼看都像是在佔地盤,宣佈華山歸我所有的意思。

現在的華山著名的長空棧道也是他的主持下開鑿的,當然這是一個大工程,以至於他死後,弟子姚道常又花費了十幾年,直到1312年,前後共花了近四十年才最終完成,並且還同時開鑿了大朝元洞,供上了四百尊神像。當道友們踏上素有華山第一險道的長空棧道的時候,無不對其險峻和艱辛興嘆。

既然有了這麼準確的記載,為什麼又把郝大通視為華山派的創始人呢?有些學者也試著分析,總結起來大概是這樣的:郝大通兩次遇神人傳授易學,具體傳授了什麼雖然沒有記載,不過對比《太古集》和陳摶的“龍圖易”,二者存在著一脈相承的地方,所以就令很多學者聯想到二人之間或許發生了某些聯絡。《參同契》是引易來論內丹修煉之理的,鍾離權、呂洞賓、陳摶、劉海蟾一脈相承下來的內丹學均是以易理還丹的至理,鍾呂的內丹學、陳摶的龍圖易學、張伯端的內丹學,包括現在的《太古集》,無不與《參同契》相關,而且是關係極深。再加上還有兩個重要原因,陳摶這位華山老仙是將《參同契》的理用易圖的形式來表現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地盤又恰好是華山,所以,雖然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陳摶和郝大通存在師承傳承的關係,但是學者們顯然更喜歡把郝大通一脈的全真派稱為“華山派”,這樣感覺更道教一些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巔峰召喚完整版

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