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三章 儒師道祖,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上這個故事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就不探究了,不過道友們是不是感覺有點熟悉,像哪吒出世吧?那麼倪綰和許仲琳之間有沒有相互抄襲的嫌疑,如果有是誰抄誰?這個還真不好說,喜歡八卦的話道友們自己去考證吧,這裡只能告訴大家,倪綰和許仲琳的生活時代基本相同,倪綰大約比許仲琳小几歲,二人一個福州人,一個南京人,離得也不算遠。哦對了,吳承恩和他們二位年齡也差不多。

雖然陳摶出生的方式比較玄幻,可信度需要打個問號,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再結合《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說陳摶“生而不能言”,《宋史》中說他四五歲的時候就在渦水邊上玩,並且巧遇一個青衣婦人哺乳以後,靈智大開。所以綜合一下,可以大膽推測陳摶小時候生活在水邊,很可能是在江南,家裡也不是很富裕,他從小不是很笨就是有點怪,但是到了四五歲以後卻表現出了極高的稟賦,從此熟讀百家經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負詩名”。

反正陳摶的來歷是個謎,他的籍貫也無從考證,各地的陳摶故里爭來爭去,也許其中有一個是,也許都不是,就看以後能不能考證出來吧。

後唐時期,六十多歲的陳摶參加了科舉考試,不過沒有考中,於是對仕途失去了興趣,感覺以前的學習除了會寫自己的名字以外,真是一點用處也沒有,從此開始寄情山水,逐漸對道教產生了興趣。看來這次高考沒上線對他的打擊是真不算小。

也許有道友奇怪,這麼聰明的陳摶為什麼到六十多歲才參加科舉?這是因為他出生在晚唐,是個亂世,接下來是那個混亂的、惡人頻出的五代,六十多才有機會科舉是正常的事。

在四處遊歷時,陳摶遇上了兩位隱士:孫君仿和鹿皮處士,三人一見如故,一談就是七天七夜,堅定了陳摶的向道之心。經二人指點,陳摶來到了武當山九室巖閉關,專心研究丹道,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指玄篇》《高陽集》《釣譚集》等作品以及那六百多首詩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可惜失傳的多,流傳下來的少。

後周時期,八十多歲的陳摶喜遷新居,去了哪道友們應該都知道,就是華山。

初來華山時陳摶是住在了雲臺觀,後來搬到了少華山的一座石洞中,想必高人都喜歡貼近自然吧,山洞裡住著更有格調。

在華山,陳摶開始修煉一種睡功,經常一睡不起,多的時候一百多天也不醒,人家可不是懶啊,是真的在修煉。世人對陳摶的睡功多有誇張和神話,傳說他可以一睡八百年,也是誇張得有點過頭了。不過陳摶所創的“五龍蟄法”,的確是道家極為高深的內丹修行功法。

柴榮曾經派人來華山請陳摶,可能是太缺錢了,就想學點點石成金的法術,順便能長生不老就更好了,結果呢,雖然什麼也沒學到,對陳摶卻相當禮敬,還給他賜了一個“白雲先生”的雅號。

趙光義時期,宰相宋琪對陳摶相當尊重,便把他介紹給趙光義說:“這個老道士淡泊名利,是個真正的世外高人,我聽說他在華山隱居四十多年了,估計現在得有一百多歲了。”

趙光義聽說以後,也想見見陳摶,別的不說,問問他有什麼養生之道也不錯嘛,於是就讓宋琪安排去請陳摶。不久,宋琪來彙報說把陳摶請來了:“陳摶自己說的,他經歷過五代的亂世,本來決心一生隱世不出的,如今天下太平,才欣然出山來拜見陛下的。”

宋太宗便安排宋琪等人先去陪陳摶好好聊聊。當宋琪他們詢問有沒有修身養性的妙法教教我們時,陳摶回答說:“我就是個山野之人,哪有什麼養性之法,更沒有什麼鍊金點石之術,就算真有,皇帝和你們學會了全都飛昇了,誰還治理天下,那對於天下百姓反而是壞事。現在的聖上龍顏偉秀,博古通今,深諳治國之道,有這樣一個仁德聖君,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