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九章 都是老子惹的禍,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佛教在漢朝剛剛傳入中國時,為了能快點站穩腳跟,迅速發展起來,無論是外來和尚也好,本土和尚也好,都在朝九晚五,嗯,工作量有點不夠,差不多朝五晚九吧,總之就是非常努力地翻譯經書,積極宣揚佛法。佛經這東西,現在隨處可見,道友們沒看過的話可以找一部看看,比如心經、壇經、金剛經之類的,還是挺難的。當時的古佛經比這些經書要更深奧,推廣起來也不是很容易,於是,大和尚們也有樣學樣,學著道士們經常深入基層,憑藉醫術治病救人,這是一條能迅速得到人們的認可的捷徑。
初期的傳教物件不太可能是貴族、士人,他們精神、物質上都豐富著呢,不好忽悠,那是以後的發展物件。那麼百姓呢,大都是沒有什麼文化的大老粗,對宗教的態度其實特別單純,他們關心的不是你的教義是否高深,再高深他們也不懂,他們看的是你的法力高不高,能不能解決我的實際困難,精神上的也好,病體上的也好,要不然讓你所崇奉的神靈有什麼的弄點神蹟出來大家看看也行!想當年的張角的太平道如此,三張的五斗米道也如此,光憑一張三寸不爛之舌,沒有符水治病的手段,十寸長的舌頭也不管用,沒實惠誰跟著你去造反?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魏晉時期有一種“六部七宗”的說法,大體就是說隨著諸位高僧的夜以繼日地譯經傳法,各種佛經數量逐漸增加,僅般若部就出現了七個分支,其中就包括下面要提到的道安,他是本無宗的代表,其他就不細講了。當時佛教的經義的壯大,實際上也表示了佛教的勢力在壯大,顯露出來的是佛教要在華夏大地落地生根搶生意的意願。但是佛教畢竟是一種泊來的思想,要想立刻突破華夏傳統思想文化的陣地,最有效地應該是利用一個媒介,自然地融入到漢族文化中,而不是殺出一條血路來。有著哲學、宗教學性質的黃老學說和道教的方術玄學就成了佛教從大師們的是最佳的選擇。
當然,上層社會是絕對要交好的,沒有他們的認可是絕對不行了。所以,為了得到廣大士族、貴族的認可,般若學就成了名僧們與名流們相互交流的主要武器,大和尚們在和士人們聚會閒聊時,人家聊起了黃老和玄學,他們在很親切、自然地嗯、啊的應和的同時,也會藉機把般若大法隆重推薦出來,為了能更愉快地聊下去,士人們也會主動了解和尚們的思想,於是,佛教就成功地藉助玄學破冰,漸漸吸引了很多士人和儒家,算是立住了腳跟。雖然這棵小草還很柔弱,只能依附儒家和道教,但最終還是邁出了第一步。
魏晉時期,以老莊為中心的玄學盛行,前面也提到過,魏晉風流、清談誤國嘛,這客觀上促使了道教的快速發展,佛教也跟著水漲船高,同樣興盛起來,並且已經發展出很大的勢力。比如前面講到盧循割據廣州時,就與佛教相互保持互不侵犯的和平外交政策,劉裕南下追著盧循往廣州打的時候,同樣也不敢侵犯沿路的佛寺的利益。古今中外,過去未來,只有強者之間才有真正的平等,落後就要捱打,這都可以說是真理了,如果佛教是個軟杮子,早被人曬成杮餅子了。
此時,佛、道之間的關係早就不再那麼單純了,兩者之間雖然依舊在很多地方相互借鑑,共同發展,但是為了得到統治階級的認可和支援,為了得到更高的地位,也為了爭奪信眾和利益,兩教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思想鬥爭,從開始的誰是正宗,誰是老大的爭鬥,向著正統、蠻夷,甚至正邪之爭的趨勢發展著。
想當年老子他老人家肯定沒有想到,他的一次簡單的西行,衍生出樓觀道的兩部重要的經書,一部《西升經》,一部《化胡經》,於是,佛、道兩教就開始了是老子教化了釋迦牟尼還是釋迦牟尼教化了老子的問題上的展開了激烈地辯論……你說您老人家好好在圖書館裡喝喝茶,看看報多好,沒事非要出去溜達這麼一趟,弄得後輩們吵了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