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八章 南北天師道的思想融合,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陸修靜在改革了南天師道以後,當時的南北關係也逐漸緩和,南北交流的增加,使南北文化也得以互通發展。那麼客觀上被分裂為南北的道教呢,是否要等到大隋朝一統華夏以後才能融合為一家?
西魏文帝時期,樓觀道派又出了一位著名的道士,他就是王道義的徒弟陳寶熾(474-549)。
陳寶熾和前輩們一樣,注意保持著和皇室的友好關係,有事沒事都會到皇帝那裡刷刷存在感,當然了實力才是硬道理,皇帝和高官貴族們只會對道法高深的道士禮敬的。陳寶熾初期是跟隨師傅王道義修道的,師傅羽化以後,就經常外出遊歷,有一次他遊歷到華陰時,“復遇陸景真人,授秘法而歸”。據學者們分析,他帶回樓觀的秘法應是上清經,這也是南天師道的教義第一次傳入樓觀,從此開啟了樓觀道派的第二次改革。
除了精通道法以外,陳寶熾還有個特殊的能力,就是精通馴獸,估計這應該是一種特異功能。古代飛禽走獸簡直不要太多了,終南山裡自然不少動物讓他練手,從此樓觀裡就隨處可見各種鳥獸,樹上蹲著猴,園裡有鹿在跑,門口再趴著個大狗熊……最難得的是,陳道士馴服了一隻白虎,這東西自古就極少見的,再整天圍著他不離左右,讓人一看那逼格簡直高得都上天了。
由於陳道士是有真本事,所以時不時的被皇帝詔進皇宮,大小公卿、士大夫們見到陳道士時,都要叫一聲老師。當西魏文帝聽說他有一頭白虎以後,非常羨慕,能讓皇帝都羨慕的事那真的很難得了,皇帝就常讓陳道士帶著白虎來宮裡,一來交流感情,二來可以看看這頭白虎,自己沒有嘛,挺新鮮的。史書記載,陳道士在皇帝召見時,就藉著聊訓虎的機會,大談治國安邦,說“撫我則厚,虎猶民也;虐我則怨,民猶虎也”,可見這位道士對於治國理政也是有著超出常人的見識,也有為國為民獻言獻策的意願。
陳寶熾有個弟子叫李順興,他在師傅的影響下,也經常去皇帝家裡聊天喝茶,保持著和皇帝的親密關係,也得到了一個李聖師的美名,可惜年僅38歲就離世了,著實令陳寶熾傷心了幾年。
此時,還有一位新天師道的韋節,寫了一部《樓觀內傳》第二卷,成為了樓觀道派的一部重要的典籍。韋節是京兆杜陵人(今西安附近),出身於五鬥米道世家,拜在了新天師道趙靜通門下,學習新天師道的道法,後來又學習了三洞經籙,比如黃庭內景經、智慧消魔經法等。這位南北道經同修的道教高人,在北方有著非常高的地位,他雖然沒有在樓觀道派修行過,但對樓觀道派的經籍非常精通,特別是寫了《樓觀內傳》以後,後世學者們也就把他列入了樓觀一脈了。韋節學識淵博,還寫過一部《三洞儀序》,併為很多道書做過註解,此外,他還精通儒家經典,同樣註解過大量儒學典籍。
北周武帝時期,皇帝專門在田穀建了座道觀,並請來了十位樓觀道士入住,可見樓觀一脈和統治階級的關係有多親密,道教史上把這十位道士稱為田穀十老,這十老中的王延和嚴達二位,是佛道之爭中的重要參與者。
王延(520-604)和李順興是師兄弟,二人關係非常好,都是陳寶熾的弟子,可惜此時李順興已去世,否則應該也是田穀十老之一了。
王延外出遊歷時,遇到了茅山宗焦曠,從焦曠那裡學習了《三洞秘訣真經》等南天師道的經法,深感三洞經書的博大精深,從此立志要對南北道法進行互融,最終成為了融合南北天師道道法的集大成者,為樓觀道派的獨特的教義體系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田穀十老之一的嚴達,經常和王延一同去拜見北周武帝。北周武帝宣佈禁佛禁道後,有一次問嚴達對他取締道教有什麼看法,一般人面對皇帝的這個問題肯定感到頭疼。如果說皇帝您老人家做的不對,皇帝聽了肯定不高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