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樓觀道派的機遇,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梁諶羽化之後,樓觀道派憑藉他傳下的《日月黃華上經》《水石丹法》和《樓觀先生本起內傳》三部經書,名聲大噪,吸引了全國各地眾多道教高人前來學習、交流、進修、研討,也帶去了當地的經濟的繁榮,樓觀逐漸發展成為當時道教重鎮,同時也開創了道教的宮觀制的先河。

再多說幾句,學者們對樓觀道派早期的這些經籍進行考證後發現,有五斗米道的,也有上清派的,經籍出現的時間好像也有問題,總之就是有些本該後世才出現的經書,樓觀道士們就先提前學習了。這一點還是要提前和眾位道友交代清楚了,好在後面樓觀道士們有一段時間的閉關潛修,彌補了著作方面的漏洞,前期這些經籍是否真的存在也就沒什麼影響了。

這裡再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宮觀制。此前的道教教團組織有過太平道的三十六方,五斗米道的二十四治,還有很多以家族、宗族、村落、師徒等形式的小教團。東晉以後,道士們看到佛教在各地大修寺廟,一群人聚集生活在一起,不僅方便相互學習交流,而且有點什麼事呼朋喚友也方便,嗯,好像很有前途的樣子。於是,受寺廟這種形式的啟發,道教也開始借鑑這種組織形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北魏太武帝就給寇謙之在平城外建了個道場,實際上也是宮觀的一種雛形了。

為什麼說樓觀道是真正成熟的宮觀模式呢?它主要具備了下面兩大特點:第一,必須有養活自己的能力,不能全靠吃救濟金、去要飯求施捨。而在封建社會,土地無疑是生存的根本,當然適當的商業行為也能有一定的收入。樓觀道派有政府給的免稅土地,也有政府補貼和社會捐贈,道士們有空了還可以出去走穴,給人算命、驅鬼、辦法會賺些出場費,所以吃喝還是不愁的。第二,有固定的生活和活動場所,這樣什麼戒律啊、制度啊之類的就有了制定和推行的條件,能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管理體系。當然,大家都以宮觀為中心生活和活動了,也有利於統治階級控制和管理,可謂你好我好大家好,政府喜歡這種形式的宗教存在,道教也喜歡這種易於管理的形式。比如後秦姚興就設立了僧主管理僧人,北魏設立昭玄寺管理佛道事務,北齊同樣沿用了昭玄寺這個機構,西魏則另設了司玄管理道教,北周同樣沿用了司玄。

在梁諶死後的百年內,樓觀道派並沒有沒落下去,此後又有三位道士王嘉、孫徹和馬儉,憑藉聲望和與皇室的親密無間的聯絡,使樓觀道派一直保持著道教重鎮的地位。

王嘉是梁諶的弟子,有大鍊師之稱,生卒年不詳,不過他的事蹟在道教典籍和史書中記載不少,民間也有不少關於他的傳說。

《晉書》中記載王嘉是位很醜的名士,外貌、言行都拿不上臺面,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嗯,是很有內涵,善於預測,圖讖技術高超。王嘉早年隱居東陽穀時,就有好幾百死忠粉跟著他學道。後來,他一個人跑到終南山隱居,結果又被弟子們找到了,於是這幾百人又跟著來了。西晉滅亡後,無論是苻堅還是姚萇,都極重視王嘉,軍國大事也常向他求教,這位道長也會很含蘊地用些機鋒或預測術應付自如,不過最終卻被姚萇殺了。

史書在描寫這段歷史時,還記載了王嘉與僧人道安之間的第一次交往,這也是樓觀道與佛教發生關係的第一次正式記載,嗯,有點歧異,是發生接觸關係,算了,明白就好。之所以提一下這件事,因為後面還有一位參與夷夏之爭中的北周道安和尚,這裡所說的道安可以說是佛教在中國傳播貢獻最大的一位了,不要產生誤會。

繼王嘉以後,就是他的弟子孫徹,後人又叫他小鍊師,是位喜歡清靜的人,整天就是在樓觀裡面靜修。孫徹的弟子馬儉,道法高深,能驅動鬼神,所以向他來求教的人很多,就連姚萇也常派人來請他去開茶話會。馬儉起初非常享受這種誰都尊重的感覺,也非常喜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遊記

指點江山

火影:我五條悟最強

不吃香菜就吃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