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樓觀道派的機遇,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受各種邀約,參加各種party。
後來孫徹看這小子有點飄了,就告誡他說“法術滋廣,風聲外扇,權能引暟,翻累明真”,大概意思就是說你小子總這麼不安心修煉,天天往外面跑可不行,最終你就會被名利矇蔽了你的眼睛,無法明道。老師的話,馬儉還是非常相信的,因為孫徹的道術是極高深的,比如無論是誰,只要讓他看一眼,就知道你以後的吉凶禍福,今天出門是能撿錢還是被牛踢,如果他出一本相面的書的話,估計就沒有以後的麻衣神相的事兒了。馬儉深知師傅如此說,肯定是看出什麼來了,所以就收拾起那顆年輕躁動的心,不再出去顯擺了,連姚萇的傳詔也推辭不去了。
439年,馬儉羽化。道友們往前翻翻,馬道人羽化的前一年,正好是北魏太武帝第一次下詔讓僧人還俗,此時的佛道之爭還處在化胡和西升之爭的層面,二十多年後,隨著顧歡的《夷夏論》發表才會升級。
經過樑諶的幾代弟子們的努力和付出,樓觀道派雖然一直在穩定發展,但卻遇到了比較嚴重的瓶頸,就是義理不豐滿,教義不完善,經書又不多,而且還雜亂不成體系,所以樓觀道派成立一百多年以來,始終難以壯大規模。整理、完善教義就成了決定樓觀道派未來能否有發展的頭等大事,但這可不是今天一拍腦袋,明天就能弄完的,也許要幾代人的心血才有希望完成。
柳暗花明,恰好寇謙之走在了前面,簡直是替樓觀道完成心願而來的。寇謙之完成了對五斗米道的整頓,以新的面貌被北魏政府接受成為官方宗教,為樓觀道提供了一條捷徑,於是就派了尹通道人去找寇謙之商量合作的事。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尹通傳》記載,尹通是生活在北魏太武帝時期的,聲望很高,皇帝也知道他,還常安排人送些香燭禮物。同是道門高人,所以與寇謙之相識就很自然了,推測二人是在424-428年期間認識以後,尹通就一直積極學習新天師道。
以後,牛文侯、尹法興等幾代樓觀人,共四十餘位道士,一直積極地保持著和皇室的親密關係,逢年過節,時不時的要發個祝福簡訊,互送個小禮物,偶爾相互拜訪串個門什麼的,背後靠著皇室這棵大樹,又與新天師道親密合作,樓觀道派聲名鵲起。
太武法難後不久,寇謙之病逝,崔浩被腰斬,幾年後魏太武帝也駕崩西去了,等文成帝繼位後,正好和他爺爺太武帝的愛好相反,喜歡的是佛教,所以佛教得以復興,道教雖然沒有被滅,但地位也隨之下降了。
既然外部環境不好,樓觀的道門高人們自然也能看得出形勢,正好藉此機會低調下來,開始靜心閉門,致力於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
歲月如梭,在寇謙之死後三十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樓觀道派迎來了一位重要人物,訪問學者、山西土豪、道士王道義率弟子七人來到了樓觀道交流學習。
王道士不愧是土豪,來到以後一看名氣這麼大的道派,也太寒酸了點,於是掏腰包大修宮觀,又四處張羅收集、購買了上萬卷經書,對著一進進新房子,高大豐滿的藏經樓,點點頭,這才有道教聖地的樣子了。從此道士們不用再為一日三餐發愁,也不用再擔心夏天漏雨冬天漏風了。當然了,王道士水平也是有的,在他的帶領下,眾道士為振興教派發奮學習,開始了樓觀道派的第一次教義的整理和革新,所以,王道義對樓觀道派的興旺發展來說功不可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