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二章 茅山宗師之佛道雙修,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北方,這種爭鬥最終演變為太武法難的滅佛,在南方,陶弘景堅持三教調和,佛道雙修,想的是建立一種以道教為主體(道教又是以上清派為主體)的相容儒、釋的新宗教,最終能調和社會思想矛盾,維護封建的君主專制的社會秩序。但是這種佛道雙修,並不是意味著要同時皈依佛教和道教,陶弘景是透過對佛教的研究,借鑑適合道教義理髮展的思想,豐富道教的內涵,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道教的發展,而不是真的去當和尚。所以,陶弘景一手開創的茅山宗不只讓封建統治者歡迎,也把道教推進了一大步,茅山道士至今還流傳,就能說明了很多問題。
在佛教界還流傳著一個淨土宗開宗法師曇鸞和陶弘景相交的故事。曇鸞是山西人,聽說五臺山的文殊菩薩清涼道場很靈驗,反正離家也不遠,就親自到那裡考察了一番,一看,嗯,果然靈異,於是就立志出家。
曇鸞在四論、佛性方面造詣極深,四論就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大智度論,又稱般若四論。不過當他在研究“大方等大集經”(簡稱大集經)時,深感這書難懂,就想著我這水平都看著費勁,不利於將來發揚光大啊,必須得註釋一番。這大集經應該是大乘經籍,註釋著也挺吃力的,還沒等註釋完,曇鸞就感覺渾身不舒服,差不多就是重度亞健康那種感覺吧,可是求遍了周圍的名醫也沒查出來怎麼回事,看來是疑難雜症無疑了。
於是,曇鸞只好外出尋訪名醫。話說這一日來到汾州,就是產汾酒的汾陽,突然看到天門大開,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這欲界六天從天門裡溜達了出來,這兄弟六位往那一站,光芒萬丈,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嗯,不對,是生機頓生,曇鸞也沾了光,所以百病立刻全消,連老寒腿啊、腰椎間盤突出之類的老毛病也都好了。
經此一事,曇鸞卻添了心事,心想佛門經典博大精深,如此多的學問要研究,可人生短短几十年怎麼夠啊。據說南方有個道士陶弘景,道法精深,有長生仙術,於是就收拾收拾南下了。
曇鸞先來到建康找梁武帝,這從流程上來說沒毛病,自己一個外國人,來到人家地盤,不先和老大通報一下,就私自活動,如果真那樣做了,弄不好給安個間諜身份就麻煩了。
梁武帝起初沒拿這位北方來的和尚當回事,後來聽說了曇鸞的一些佛學談吐,感覺非常不一般,便對他禮遇有佳了。當聽說這位外來和尚想跟陶弘景學長生的仙術,便幫著寫了封信問陶弘景教還是不教。
陶弘景這情商,自然不可能拂逆皇帝的心意,立刻回信表示歡迎歡迎,熱烈歡迎。二人相見的時間大約在527-529年間,陶弘景已經七十出頭的年紀了。曇鸞從陶弘景那裡求到了仙方十卷後,高高興興回國了,原想立刻回去先解決長生的問題,卻在洛陽遇上了天竺和尚流支。
流支聽說這件事後,對曇鸞作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成功地說服了曇鸞燒掉了仙方,並且說,你看啊,道士們的仙方有可能讓你長生,但那條路太難走了,你不一定能成功,你聽我的,回去好好學習這本觀無量壽佛經,信仰阿彌陀佛,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修出佛力往生淨土,這條路簡直不要太簡單了。
於是,曇鸞就抱著這部觀無量壽佛經回去,開創了淨土宗,在山西廣收門徒,並且得到了東魏孝靜帝的崇奉,還感動得龍樹菩薩過來現身說法,總之,淨土宗是被紅紅火火地搞起來了。
陶弘景和曇鸞二位可以說都是開創一個教派的宗師,雖然在整體的佛道相爭的大環境影響下,佛道之間的矛盾衝突越來越嚴重,但不可否定的是,佛道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二人也相互能夠接受對方的一些思想和觀點。
527年三月,梁武帝捨身同泰寺,改元大通,陶弘景則在這一年,獻上了兩把寶刀,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