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二章 茅山宗師之佛道雙修,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前文,已經或多或少地提及過多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在義理上較佛教是處於弱勢的,客觀上促使著道教向義理方向發展。沒辦法,狼來了,佛學發展勢頭太猛,儒學穩坐如山,玄學也不甘落後,所以你再不往前跑就只能成為別人發展的墊腳石,成為食物,最終還會變成肥料養育更多的牛羊。

陶弘景一生歷經宋、齊、梁三代,人生閱歷不可謂不豐了,所以,梁武帝就算是對你再尊重、再禮遇,再有山中宰相的美名,但當皇帝開始對你的道教不太喜歡,開始喜歡佛教,甚至舉國崇佛以後,你自己還不識時務,還端著自己山中宰相的譜,那樣真的是到最後怎麼死的都不知道了。

陶弘景絕對不是那種看不清形勢的糊塗蛋,而是一個政治敏感性極高的智者,517年,當蕭衍的佞佛狂潮全面展開以後,他更加小心翼翼地迎合著這位已經是佛教狂信徒的皇帝,在堅守著自己是個道士的這個底限的基礎上,發誓禮佛,佛道雙修這就是他所能做的極限了,也是能向蕭衍做出的最大的讓步了。所以,有學者評價,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避免了南天師道如寇謙之的北天師道那樣一世而亡的下場,對道教真可謂殫精竭慮,勞苦功高。

後世,很多人把陶弘景的佛道雙修視作齊、梁時期佛道交融的典型例子來說事兒,卻往往忽視這位道教領袖背後的無奈和苦澀,造成很多人誤以為陶弘景也是位佛教粉,要為佛法弘揚貢獻終身似的,這就有些不求甚解了。

偶然看過一位朋友發的微博,名字、內容都記不太清了,只是有一種正坐在辦公室裡教訓犯錯的小學生的嚴厲的班主任老師的氣息撲面而來,所以才有比較深的印象。先不論說他的觀點的對與不對,那種動不動就把提出陶弘景是無奈禮佛觀點的人說成沒腦子、不長眼,動不動就說《梁書》《南史》上是如何如何說的,你們是不認字還是看不懂,哪裡寫了人家是被迫修佛的,真奇怪自己當時為什麼能有耐心把他的文章看完的。

學術上有爭論,這是太正常的事了,無論咱們的觀點是如何正確,論據是如何充足,起碼的文人風骨還是得講究的,起碼的禮貌還是要有的,對觀點不同的人的起碼的人格尊重也是要有的,要是沒有這些,那連起碼的人都沒資格當了,所以,這類人咱們還真不敢懟,主要是咱們不會罵人啊。

為什麼要說這些呢,因為我也是比較支援那種陶弘景不是自願去禮佛的觀點,也沒有幼稚的認為正史說的就是真實的,也是那位朋友罵的沒腦子的人中的一個。先不說所謂的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內容也是要符合當權者的意願的,這東西也是要放到歷史中看,是要用腦子分析著看,而不是隻讀懂那些字面的意思就行了的。只說正史裡的前後矛盾、神仙鬼怪等等各種不合理、錯漏之處數都數不過來,您這種只拿正史來說事就落了下乘,讓圈內人都不忍心笑話。遠的不說,就說陶弘景的身高,兩部正史一部說七尺四寸,一部說七尺七寸,您和人爭辯時引用哪個?您也許會說這個誤差,古代沒那麼精確,好吧,那麼壽命呢,這兩部正史記載也不同,一個算出來85,一個算出來81,這個總不是誤差了吧。

其實咱們也不是非要矯情,只是說人家觀點和你的不同,並沒有把你家孩子扔井裡,沒那麼大的仇恨,先耐下心來看看人家為什麼這麼認為的,是不是自己的無知,沒準就會發現自己是井裡那隻蛤蟆,幸好沒有張嘴就懟,麵皮還沒讓人在地下摩擦呢。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釋、道的鬥爭實際上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衝突,特別是宗教性質的佛、道之間鬥爭更加激烈。《弘明集》《廣弘明集》中有大量佛教攻擊道教的記載,在《夷夏論》《三破論》《老子化胡經》等,則有道教攻擊佛教的內容。大體就是佛教經書說道教的不是,而道教的經書裡則攻擊佛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