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七章 改革天師道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除三會制度外,陸修靜還增加、改革了五臘制度、五感制度等。比如道民在參加三會、五臘日時,不允許嬉皮笑臉,聊天打鬧,一定要嚴肅,對神靈要表示出足夠的敬畏。五感就是要對父母、大聖真人、師長等表示出感恩的心,這裡當然差不多就是引入了封建儒教的忠孝倫理思想。
透過這些改革,教內組織更加規範,教民能做到令行禁止,組織紀律遠超普通百姓,而且統治階級也能看到道士們遵守儒教綱常倫理,有這樣一群有知識、有品味、守規律、懂禮儀的道士,社會哪會不安定,哪裡還會有起義暴動!
三、規範獎勵、升遷機制。“授籙署職,獎進忠良”,確立了一套功德體制,每個道官的平時表現都要按照類似現代的德能勤績等方面進行考核,授籙時嚴格按照每個人所取得的功德升遷。如果有道民或道官論功應該升遷時,還要認真學習一遍有關的科條禁令,詳細地考校功過後,再把結果向天曹彙報,這樣才能保佑道民全家平安無災。
陸修靜對內部的官階系統及籙級劃分進行了詳細的規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總體上來說,就是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在道教內部的投影,這樣就健全了天師道內部的組織機構,把封建等級制度宗教化,根本目的還是有利於加強統治管理。
作為道教的最高領袖,不可能事必躬親,也不可能一個人就能管理起龐大的道教組織,需要一個如臂使指的機構幫他管理,所以這方面的改革實際上也極為細緻。
四、齋儀是道士的根本,是成仙的必經之路。
陸修靜最重視的是齋戒儀範,這也是他改革的重中之重。他認為人神溝通的途徑是透過齋醮科儀,所以主張齋醮是求道之本,是入道的根本門戶,是修道求仙的根本,想成仙得道必須從齋戒開始,重視禮拜、誦經,這樣才是修道正確途徑。《陸先生道門科略》戒條規範行為,“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無德,則非道士,不得當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
由於自身就是出身權貴,而且與他交往的基本上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權臣貴族,甚至皇帝也經常邀請過去喝茶,因此陸修靜對齋儀才會如此重視,烏合之眾、不修邊幅,那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陸修靜批評當時的道教界諸人不知道如何修齋,也不懂齋法的意義和宗旨,所以才需要規範那種極不專業,又不標準的齋醮科儀,改革原始的靜室、塗炭齋等。為此,他並專門編撰齋戒儀範一百多卷,用以規範道教儀範,提倡的內持齋戒,外持威儀的宗旨,維護道門神聖。用齋戒來制約人心,制約人的各種慾望,進而教化百姓,最終使“家國太平”。
那麼什麼是齋戒呢?齋不是吃齋,也不是吃素、戒五葷之類的,而是一種強調身心上的修煉,為了防止外界的干擾,一般要把自己關進一間小黑屋裡,透過靜思,思神籙氣,習法登階,是一種心境的修煉,陸修靜認為這是一種成仙的必需的、最有效的修煉方式。
在《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陸修靜提出齋戒的十條戒律,如心不惡妒、守仁不殺、守貞讓義、不色不欲、口無惡言、斷酒節行、退身度人、躬心承法、平等一心等。這裡沒有詳細展開解說這十戒,如果詳細研究的話,會發現裡面吸收了大量的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和佛教的斬斷俗緣、生死解脫等思想,在加強道士們的德性修養,把養生成神進一步理論化。這種齋醮科儀和身心道德修養相結合的思想,也反映了陸修靜從天師道向靈寶派的信仰的轉變,也是他儒、釋、道三者融合思想的表現。
行齋持戒時,要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也要感謝太上眾尊大聖真人開道教化及師長開度之恩。例如《洞玄靈寶五感文》結合儒家孝敬父母師尊及佛教的因果觀念,讓人知道禍福的緣由,體會修齋和報恩的深意。
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