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章 茅山宗師之歸隱茅山,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國慶小長假的高速公路似的。路邊老大爺看著這盛況,禁不住對大家說,自從宋、齊以來,從來就沒有過這樣的事啊。這似乎不像一個仕途不順,不受重視,不與人交往,連個外放縣長都求不來的小人物的待遇,所以史書我們同樣得分析著讀。
實際上,《魏書》和《南史》中對陶弘景在南齊這段歷史記載不詳細,而這段歷史正是分析他為什麼會從仕途隱遁道門的原因。
首先是父親被妾害死,使陶弘景對女人產生了看法,也是他終生不娶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三年後母親的去世,對他的打擊更大,失去了親人,了無牽掛;第三,就是劉秉、劉俁父子之死,自己也失去了官場的靠山,也看到了皇室的殘酷和官場的殘酷;第四,這段時間的外出遊歷,對道教神仙的生活產生了無限嚮往。所以,家庭的打擊、仕途的不順,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他的歸隱的事實。
492年5月,陶弘景到了句容的句容山住下,看來他沒有回家或者回家以後又溜達到茅山來了。以前,陶弘景就經常說:“這座山下面有道教第八洞宮,叫做金壇華陽之天,周圍有一百五十里。以前漢朝有咸陽三茅君修煉得道後來掌管這座山,所以又稱它為茅山”。
這次到了茅山,正好遂了心願,把這地盤佔下來吧。於是就在山中大興土木,建起房舍,告訴弟子、朋友們,從此我就叫華陽陶隱居了。想想還是那時候好,看到哪座山好,直接蓋房住進去就行了,都不用批宅基地。
隱居以後,陶弘景先跟隨東陽孫遊嶽學習符圖經法,空閒時就遍遊名山,尋找仙藥。孫遊嶽前面提到過幾次,是陸修靜的弟子,所以按傳承,陶弘景的陸修靜的再傳弟子。據《茅山志》記載,孫遊嶽一生收過弟子過百,沈約也勉強算其中一個,但只有陶弘景一人是他的入室弟子,經法誥訣,悉數相傳。
由於身體輕便靈活,喜歡山水,每次經過溪澗山谷,陶弘景必定要在那裡坐一會,再躺一會,感覺一下是不是適合露營,再吟幾首詩,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每當遇到這種美景,他就會對弟子們說:“為師我現在看那些朱門廣廈,就算知道住在裡面是有無盡的享樂,但也不會再有一點點追求的想法了。你們看,這高山大澤,雖然沒有安逸享樂,但這裡空氣多好,一點汙染也沒有,這才是最好的生活環境。想當年,我在永明年間還一心只求加官進祿,幸虧沒當上什麼大官,要是真當了,放不下那一切可就真的麻煩了,怎麼可能像今天這樣樂山樂水,無拘無束呢。看來我真是個當神仙的料啊”。
從陶弘景的這番感慨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他真的是開始放下官場,歸隱求道了,那麼這是什麼時間呢?推測當時的時間至少應該是在494年以後了,也就是說在茅山隱居的前兩三年,跟隨孫遊嶽學習的。此時,應該恰好是陶弘景為母守孝期,當時孫遊嶽是興世館主,最後也把衣缽傳給了陶弘景。因為494年7月,蕭鸞先殺了蕭昭業,9月大殺諸王,10月廢了蕭昭文以後,乾脆自己當了皇帝,年號最後從永明、隆昌、延興變為了建武,所以陶弘景說自己在永明年間如何如何,顯然當時已非永明年了。當然,也有考證把這時間稍提前,大約是在486年,跟隨孫遊嶽學習,也希望道友們指正。
當陶弘景真正放下一切修道後,反而有人更希望他能出山當官了,沈約就是其中一個。沈約也是個大才子,二十四史中的《宋書》就是他所著,當時正在東陽任郡守。二人相識也很久了,相互也知道對方才華,也欽佩對方的志向和情操,對於陶弘景的隱居,沈約感覺人才可惜,於是屢次寫信邀請他出山。
不過蕭道成的子孫們和劉裕的子孫們差不多,相互算計,兄弟手足間動不動就滅人滿門,所以,就算沈約再心誠,這趟渾水陶弘景也不會去摻和了,自己還沒活夠呢。
沈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