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章 茅山宗師之歸隱茅山,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據《南史》記載,陶弘景的老爸是被妾室害死的,這就導致了陶弘景對女人有了更多的偏見,也是他終生沒有娶妻生子的重要原因,正好應了老媽當年做夢後的預言。當然這裡面應該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三年後唯一的親人老媽也過世,從小就對神仙道教的著迷,在仕途上的不如意等等,總之,就是他單身了一生。

長大以後的陶弘景,《梁書》說他身高七尺四寸,《南史》說七尺七寸,大約就是現在一米八多點,當時可真稱得上玉樹臨風,這點誤差我們就不去驗證了。總之,他應該是從爺爺那裡遺傳下來的好基因,較之長輩來說,外貌也更加不凡,“神儀明秀,朗目疏眉,細形長耳。善琴棋,工草隸,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史書的描寫就不解釋了,反正就是長得好,才華高,學習態度端正,放到現代就是一個典型的三好學生。

當然了,陶弘景並沒有靠顏值當明星吃飯,憑的是真正的才華給自己賺取了很高的名聲。不到二十歲的時候,“齊高帝作相,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查了一下,齊高帝蕭道成是476年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宰相,三年後南齊正式代宋立國,那年陶弘景應該正好二十歲。當時的蕭道成可謂位高權重,能認識陶弘景,顯然也是由於他的才名,雖然只給他爭取了一個沒有實權的閒散官職,但卻可以參加朝會,也是對他的才學極為推崇的表現。

在這段任職期間,陶弘景每天除了批閱各位王爺們的文章外,從不與其他人交往,只有蕭道成經常向他請教朝中禮儀和前朝舊事。

史書這裡的記載與現實應該還是有不小出入的,陶弘景雖然官職並不高,但一直生活在京城,來往的是各位王爺、官員,可以上朝接觸皇帝,所以他的交際圈子的層次是相當高的,自己也不可能拒絕和這些人交往。另外,他以“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才幹”而聞名於名流圈子裡的,否則,以詩賦稱絕當時的劉俁,以高才博洽、名亞遷、董的沈約和才思無窮的任昉、少以文章顯赫的江淹等這些才子們怎麼會對他推許有加呢,這些人可都是陶弘景的知交好友,那是相當的高冷的。

陶弘景最早進入官場,是在劉俁的父親,丹陽郡尹劉秉手下任職的,所以和劉俁早就相識。蕭道成滅劉宋以後,劉宋的一些故臣們跟著司徒袁粲想要殺了蕭道成,劉秉也參與其中,最後父子二人都因此事失敗而身死。陶弘景雖然最終僥倖沒受太大牽連,但也受驚不小,即便如此,最終卻又敢於冒死給劉俁收屍,這其實也影響到了他在南齊的仕途。多年以後,他還“常懷幽惕”,一直生活在壓抑的心境下,這對於後來隱居修道也有一定的影響。

從476年開始任諸王侍讀到492年這十幾年間,陶弘景先後出任過巴陵王待郞,各種侍讀,左衛殿中將軍等職位,仕途並不是很順利,但這十幾年裡,他卻有時間出去自助遊,訪了些上清高人,也收集了不少經書,有時一走就是二百多天。其實想想,總這麼不好好上班,也難怪仕途不順啊。

在這種情況下,自己那點工資在首都圈子裡太寒酸,又受不了這種壓抑的生活,所以就想申請外放一個縣長,最終卻沒有被批准。所以,在永明十年,492年時,陶弘景終於下決心遠離事非之地,歸隱山木了,於是“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

對於陶弘景的辭職,皇帝倒是很痛快地批准了,當然此時老皇帝蕭道成已經死了十年了,新皇帝可能也是良心發現,冷落了人家十幾年,連飯都不管飽,這事幹得確實有點太那什麼了,於是命令陶弘景老家的地方官,給他家裡按月供應柴米油鹽,離休幹部的生活還是應該保障的。

當陶弘景從京城出發時,場面也極為壯觀,公卿們都約好了似的全來到徵虜亭為他餞行,沿路搭設了許多帳篷,車馬把路堵塞得死死的,就跟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遊記

指點江山

火影:我五條悟最強

不吃香菜就吃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