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九章 茅山宗師之少年天才,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繼陸修靜後,南朝道教史上成就最高者應該就是陶弘景了。從本章開始,就分享一下他的生平及其在道教史上所取得的成就。
姓名:陶弘景
民族:漢
籍貫:丹陽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時間:公元456年(劉宋孝建三年)
去世時間:公元536年(梁大同二年)
職業:道士,兼職宰相
主要著作:《真靈位業圖》《本草經集註》《集金丹黃白方》《華陽陶隱居集》《古今刀劍錄》……
主要成就:開創茅山宗,藥物分類,藥性分類,制定神仙譜系,提出形神兼修……
陶弘景一生歷經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王朝,瞭解南北朝歷史的道友清楚,南朝的宋、齊、梁、陳四朝國祚都不長,陶弘景成長於劉宋時期,混跡官場、四處旅遊於南齊時代,而真正活躍在梁朝,極受梁武帝蕭衍器重。
陶弘景一生積極推動儒、釋、道三教融合,是藥物、醫學、丹道上集大成者,同時提出的形神兼修的道教煉養思想,並制定了七級的道教神仙譜系,特別是開創了茅山上清派,並事實上避免了南朝的道教走上北天師道那條一代而終的道路。總體上說,陶弘景是一位博學多才,在天文歷算、地理、藥物、中醫、經學、兵器鑄造、養生、丹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文科和理科學習成績都不錯好學生。
對於這樣一位如此多才多藝的道教宗師,我們還是先聽聽他的故事再說吧,故事以《梁書》和《南史》的記載為主。
上一章剛講完的陸修靜,雖然在道教史上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卻沒有被列入正史,這是他和寇謙之、陶弘景的不同之處。寇謙之和陶弘景呢,二人雖然都入了正史,但同樣都沒有被單獨列傳,寇謙之記載於《魏書》的釋老志裡,陶弘景則是出現在《梁書》處士傳和《南史》隱逸傳裡,這當然不是說明寇謙之和陶弘景在道教方面貢獻或成就比陸修靜高,只是因為這二人在政治糾葛方面比陸修靜更深,寇謙之是國師,而陶弘景則有山中宰相之名,這二位可都是享受了正國級的待遇了,所以才入了正史。
陶弘景出身中醫世家,爺爺叫陶隆,史書稱其“姿態雄美”,常去健身房的道友們應該見過很多這種型別的人,基本上就是那種又高又帥,肌肉發達但線條還特別流暢的那種,有陽剛氣的那種型男,這和現在有些國人喜歡的那種有點孃的所謂小鮮肉是本質上不同的。
陶隆懂些醫術,醫術高低不好說,但武力值應該還不錯,曾跟隨劉宋孝武帝劉駿討伐劉劭,這段歷史前面講陸修靜時簡單提及過,陸修靜就是在那段時間逃離南京的,為了那座位,已經沒有人性了,有興趣的道友可以翻翻南北朝歷史研究一下,這裡就不多說了。
爺爺陶隆就是在這次討逆行動中立了功,所以就被封為晉安侯,出任王府參軍,不過後來受小人排擠,被外放了。
陶弘景的老爸叫陶貞,作過孝昌縣令,書法極好,但從那時候家境就有點衰落了。當時的孝昌就是現在武漢市北邊不遠的孝昌縣,屬孝感市。劉駿即位後大力倡導孝道,於454年新設了一個縣,就是這個孝昌縣,之所以叫孝昌,原因是當地民風淳樸,孝行昌隆。按時間推算,陶貞可能是孝昌縣的第一任縣長兼縣委書記,不過由於手頭沒查到孝昌縣誌,希望道友們能確認的話告知。
老生常談了,每當重要人物出場必須是自帶特效的,陶弘景自然也不能例外。傳說陶弘景的老媽有一天夢到了一條沒尾巴的青龍從自己懷中飛出,並且還有兩個人手執香爐來到家裡,醒來後就對身邊人說:“哎呀,這次懷的肯定是個男孩,將來成就非凡,就是怕沒有後代啊”,由此看來,老媽至少也是位易學高手,這預測能力,也沒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