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七章 滅佛宗迴天無力,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未來的道教發展大勢,已經和政治分不開了,寇謙之在不長的餘生中,所能做的也非常有限,表現出來的更多的則是一位老人的無奈。在他人生的最後八年裡,在崔浩的極力推動下,太武帝發動了殘酷的滅佛行動。雖然寇謙之實際上並不支援太武帝如此做,但由於寇謙之在北魏確立了道教的國教地位,很多佛教徒自然地把罪名也安在他的頭上,以為是他的原因才導致了皇室對佛教舉起了屠刀。
實際上,在寇謙之北上來平城之前,佛教在北魏經營得還是挺不錯的,很多王公貴族也都是佛教的信徒,就連國家的老大太武帝也信奉佛法,禮敬沙門。
隨著寇謙之的努力,新天師道得到了皇帝的崇奉,使道教成為了北魏的國教,為了和上級保持一致,一些官員自然也就改弦易轍,拋棄了佛教,改信了道教。
就算如此,太武帝對佛教還沒什麼意見,更談不上仇視,當然已經不再信奉佛教了,表面上也不會再做出信奉的樣子了。太武帝對佛教的心理變化,實際上是有深層次的原因。
從春秋以來,華夏對蠻夷就有了排斥心理,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內諸夏,外夷狄,佛教這個來自印度,帶來了一位胡神的宗教,顯然是在挑戰華夏人民的忍受力了。不過鮮卑人本來就屬於夷族,從他們主張漢化,又自詡為黃帝的後代來看,他們對胡、夷這類說法是極其敏感、脆弱的,他們還是很想有華夏民族那樣悠久的文明的。包括後來太武帝接受太平真君的年號,進一步說明了鮮卑人實際上天然對佛教就不會親熱,只有利用,這也可以從給高僧封將軍之類的細節上表現出來。
佛教自身方面呢,同樣存在問題。佛教進入中原以後,不可避免地吸收了讖緯學說,常弄出些神神秘秘的理論出來,這對沒有文化的百姓來說很具有蠱惑力,對鮮卑人的統治產生了影響,觸及著了統治階級的底線。佛教發展勢頭非常強,僧人增加迅速,實際上有大量的假慕沙門,實則為了逃避賦役的人進入了佛門,加上有意收納農戶為他們種田生產,這種和國家搶奪人口的行為,進一步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發展和軍事擴張。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為了推行儒學治國,急需消滅佛教,在崔浩等有心人的推動下,極力在太武帝面前說佛教的不好,一些不利於佛教的大事小事時不時的傳到太武帝的耳中。比如一些和尚、尼姑守不住清規,發生一些在那時屬於傷風敗俗的事,這就令太武帝漸漸對佛教有了厭惡心理。
公元438年,太武帝就下詔,命令五十歲以下的僧人必須還俗,並且應徵入伍,從而解決了第二年西伐北涼的人力不足的問題,這也是皇權第一次對佛教表達出的不滿。
在太武帝尊奉道教後,對佛教的容忍力就更低了,而佛教界依然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到來,反而繼續毫無節制地擴張,大搞土建,豪華裝修,生活奢靡。僧人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人口大量流入寺院,享受著免稅政策,很多地方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僧兵,整個一個國中之國。
終於在公元444年,太武帝下詔滅佛,理由是“彼沙門者,假西戎虛誕,妄生妖孽,非所以一齊政化,布淳德於天下也”。規定上自王公貴族,下至百姓庶人,有偷偷供養沙門的,限你們二月十五日前把他們遣送官曹。如果藏匿,過期不送,嘿嘿,你明白的,一經查實,“沙門身死,主人門誅”,根本沒有免費的盒飯吃,直接就滅你全家了。
所幸這次滅佛行動不是很迅速,所以很多僧人及經籍沒有遭難。但是不久,公元445年,就發生了蓋吳起義,太武帝在鎮壓過程中,發現關中地區的佛寺內藏匿了大量武器,就懷疑這些和尚和蓋吳有勾結,是一起謀反的,對佛教的厭惡和敵視就更加深了。北魏在打天下,治理國家的過程中,社會一直不太安定,起義並不是新鮮事,所以蓋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