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七章 滅佛宗迴天無力,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起義就不多說了。

還有一點,這些寺廟裡藏的金銀酒器等數量龐大,以萬計,這還不算他拉的人口、土地這些財富,心說你們哪來這麼多錢,比我這個皇帝都富有。

公元446年,在崔浩的推動下,太武帝終於下定決心,徹底解決佛教,第三次下詔滅佛,宣佈佛教為邪教。《魏書》中甚至稱佛教為“鬼道”,說佛教的興盛,造成了“生民死盡”、“千里蕭條,不見足跡”,所以,誰敢再信仰佛教的“門誅”,誰都不能私藏佛圖胡經,發現的都要燒燬,至於那些和尚,不管是老是少“悉坑之”,全都挖坑活埋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太武滅佛,佛教史上的太武法難,這次滅佛運動,佛教幾乎徹底從北魏消失。

歷史上對太武帝的滅佛的原因研究者眾多,有佛門的不知節制,在軍事、經濟、人口、信仰等諸多方面與統治者發生衝突,也有儒、道方面的壓力和引導及鮮卑人對宗教的利用而非信仰等原因,得出的結論也五花八門,諸如宗教說、經濟說、民族說、軍事說等等,透過上面分析,實際上這些方面的原因都包括,但本質上還是政治行為。除了對外來文化的排斥意識外,佛教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法 輪等義理方面與儒、道存在差異,與統治階級發生直接衝突。經過這次打擊,反而刺激著佛教能夠更好地融入華夏文化中並傳承至今。

作為此次滅佛的積極推動者的崔浩,從維護北魏統治角度力主滅佛,由此也得罪了大量信奉佛教的鮮卑貴族,包括太子拓跋晃,太孫拓跋濬,就是後來的文成帝,也是文成帝繼位後,頒佈了復佛法詔,佛教才得以復甦。

在整個滅佛事件中,寇謙之並沒有頭腦發昏,跟著崔浩對佛教再投落井之石,反而多次勸崔浩收手,從宗教的立場上“苦與浩爭”,反對這種極端的滅佛行為,所以佛道之間雖然有矛盾,但這次滅佛並不是佛道之爭。

寇謙之之所以如此做,原因很多。作為一個年近八十歲的老人,人生的閱歷和對時局的把握,都不會讓他有過激的想法和行為,在打擊佛教的過程中,難免會造成政局的不穩,這對道教發展也不是好事。加之道教已是事實的國教,佛教無力競爭,而且佛教的義理自己也吸收了不少,二者能相互融合更好於把它滅掉。更重要的是,太子為首的一大批貴族還是崇佛抵道的,絕不能為了一時之快,為後來埋下禍根。

但是,寇謙之過深地介入政治之中,加上與崔浩的親密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崔浩實現個人的野心,雖然在滅佛事件中沒有積極支援,但新天師道的興盛終究還是會受到信仰佛教的鮮卑貴族及佛教的懷恨,這也是新天師道後來衰落,百年後北齊佛道辯論失敗後被廢,教團散亡的主要原因。

不得不說,在這件事上,寇謙之睿智的決定不是偶然的。他不僅看到了崔浩一意孤行必會招致大禍,更對自己及新天師道也必會受到太子一黨的打擊有了預感。自己年紀太大了,這群弟子不論新老,來到京都後個個被花花世界迷了心智,自己後繼無人。自己的靜輪天宮已經修了十八年了,基本上成了爛尾樓,太子也多次參他勞民傷財,眼看著自己是等不到竣工那一天了。

終於,深感無力迴天的天師大人招來眾弟子,開始交代後事了。我活著時,有我罩著,你們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可是我不久就要飛昇了,你們要早作打算吧,管不了你們了。不久,公元448年,寇謙之在未完工的靜輪天宮中悄然仙去,享年八十三歲。

而崔浩在主修國史的時候,毫不留情的把北魏先輩的同族相殘、各種不光彩(這裡涉及到了禁用詞,弄得改了兩天才知道,所以只能用這種詞來表達了)的史實曝光揭秘,這還不算,又花了三百萬兩白銀,把國史刻成石碑,打算讓皇族的醜惡歷史流傳萬代。崔浩的行為,一方面說明其文人的正義感爆棚,另一方面也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