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歷俗世洞悉天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側面證明他對南方並非一無所知,這方面的資料,劉屹教授曾專門做過考證,我們不多講,道友們可以找找他的文章看看。
二,北方基本上處於少數民族的統治,北魏從拓跋珪、拓跋嗣到拓跋燾,又都極力拉攏佛教,作為加強自己統治的助力,所以佛教在北魏前期就有了一個黃金髮展階段,徹底站穩了腳跟,頗有欣欣向榮之勢,於是不可避免地就與道教發生了衝突,最後甚至到了有我沒你、你死我活的地步。
當然,在本質上,拓跋氏也並不是真心向佛的,甚至連對佛教的最基本的瞭解都沒什麼興趣,這些文縐縐的東西哪有騎馬打仗、燒殺搶掠有意思啊。隨便舉一例,北魏皇帝中,拓跋嗣這位儒學功底算是不錯的皇帝,對佛教的扶持力度很大,卻為法果、曇證兩位沙門封侯封爵,還封法果為老壽將軍,法果還好沒有忘記自己是個出家人,拒絕接受。等法果圓寂後,拓跋皇帝又追封了老壽將軍,加送了一個越胡靈公,這次法果真沒辦法拒絕了。由此可以看出來,拓跋氏如果真正信仰佛教,這種起碼的尊重還是應該有的,也正因如此,才會有後來的太武法難,差點把佛教連根斷絕。
百姓在鮮卑民族的壓迫統治下,自然就有了尋求宗教的安慰的需求,從而加速了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佛道雙方要想在這次競爭中獲得成功,必須在尋求統治階級支援、地位、文化、政治、義理等諸多方面謀劃,二者之間的矛盾則越來越突出,最後激化為生死之爭,關於佛道之間爭鬥的詳細的內容,將在樓觀道派部分系統地講解。
經過了近三十年的入世修煉和入世行走,已經五十多歲的寇謙之不但看穿了當前的政治大勢,洞悉了道教的危機,更是修煉出了一副仙風道骨,隨便往那一站,就是一位老神仙的。但是僅僅有好形象和豐富的內涵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實現心中的理想和抱負,帶領自己心目中神聖的道教走出困境,還要有足夠高的聲望、權力和地位,嗯,我得好好想想,細細謀劃一番。
在不知道揪掉幾根白髮之後,寇謙之終於想明白了,北魏拓跋氏的苦惱,道教的生死存亡,二者之間存在一個關鍵點的,如果利用得好,則可以達到一箭三雕的效果,既可以解決拓跋氏的困境,又能挽救道教,還可以使自己功成名就。不過這件事,非有大智慧、大能力之人不可辦到啊。寇謙之感覺,自己就是那個冥冥中早已註定的,那個非凡之人,於是,他開始了為期長達十年的謀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