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歷俗世洞悉天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成公興走後,只剩下寇謙之獨自在山洞裡打坐修行,心裡想著成公興這幾年教授的東西,想著自己今後的發展。經過幾天的閉關,靜極思動,決定下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否很精彩,自己一個也真的挺無聊的。從此以後,寇謙之修煉之餘,常常外出遊歷,學習娛樂兩不誤,修行日深,天下大勢和道教的現狀也都瞭然於胸。

首先,政治環境方面,北魏統治者拓跋氏是鮮卑人,地盤上又全是仇視自己的漢人,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得不重用漢族的地主階級和讀書人,並且很英明地走上了漢化的道路。

也許有道友會提出疑問,北魏漢化不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才開始的嗎?那時寇謙之都死幾十年了。實際上,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之後,甚至之前,就與中原文化有著交流,特別是北魏立國之後,原來西晉統治下的幽州和幷州等地計程車人為了自己的生存和未來考慮,皇帝把他們拋棄一跑了之,山高路遠的,鐵路、高速又還沒修,想跟著去南方也不現實啊,於是只有投靠了看不起又打不過的化外政權。北魏統治階級也急需這些士族管理政務,自己騎馬殺人是專家,治理國家基本上幼兒園水平,可能還是小班,而且他們也有學習漢民族的先進的文明的想法,所以在文化、教育、出版、官制、禮樂、刑法等各方面都有意推動漢化。同時,為了進一步緩解民族矛盾,鮮卑人又極力宣揚自己的漢族血統。

據《北史.魏本記》記載,拓跋氏對治下的漢人百姓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黃帝把北地分封給了兒子昌意的小兒子,按輩分就是給了孫子一塊封地。昌意的兒子到達封地後,封地叫什麼名字啊?恰好那裡有一座高山叫大鮮卑山,於是很愉快的把國號就定為了鮮卑。黃帝以土為德,在北方的方言裡,土就是託,後就是跋,所以就用託跋(現在用拓跋)為姓,意思就是我們是黃帝的後代。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這方言,反正我在辭海里沒查到,但感覺就是普通話不及格。但這麼一說,我們鮮卑人其實是根正苗紅的、純正的、黃帝的、漢族的……後代,是真正的漢族血統,我們是一家人啊。什麼,繼續仇視!那我們也穿和你們一樣的衣服。還是不行!那我們不說鮮卑話了,改說漢話。還不夠!這是逼著我們放大招啊!我們政體也改,和前朝晉一樣實行門閥制行不行。什麼?這樣做還不夠,繼續仇視?事實也如此,無論北魏政權如何努力,民族矛盾最終還是需要用時間慢慢來消磨,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始終是令北魏統治階級頭疼的一個大問題。後來,為了進一步增加說服力,乾脆把姓氏也改了,你們不是說漢人沒有姓拓跋的嗎,我們以後改姓“元”了,元也和土有關係,包括孝文帝大力推行漢化等這些都是後話了,都反映了北魏統治時期,特別是初期的民族矛盾問題的嚴重程度。

政治大環境大體就是這樣了,那麼道教是什麼情況呢?

一,自從張魯死後,北方的五斗米道群龍無首,加上統治階級一直有意識地控制,所以基本上處於分崩離析、停滯狀態。而南方孫恩為代表的教團又不斷組織起兵作亂,使宗教在民間百姓和統治階級兩頭都沒留下好印象。比如要求信徒必須要為信仰奉獻一切,“竭財產,進子女”,看到沒有,不止要貢獻出全部身家,連你的孩子也要奉獻出來,而且四處燒殺,百姓哪會歡迎這幫土匪,統治階級又怎麼會不打壓。特別是孫恩這個不幹好事的瘋子,異常殘暴,又大肆殺戮,把五斗米道的這塊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徹底給抹得又黑又亮。

有道友可能會有疑問,寇謙之在嵩嶽隱修時,是如何知道孫恩等人在南方起義這些事的,孫恩又怎麼能影響到北魏統治階級的警惕心理的?實際上,南北的交往一直沒有完全斷絕,雙方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交往一直沒有停止,所以知道這些是很正常的事。在寇謙之對北方道教改革中,有著南方道教的思想內容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