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四章 毀佛的影響,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長一段時期,與佛教相關的文學作品數量明顯收了個大陰線。
對於佛教的藝術、經籍來說這是一場浩劫無疑了,從而進入了衰落期,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同樣受到了嚴重打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文化交流。這一方面同樣也有意外發生,雖然大量文字經書被毀,逼著僧人們參禪唸佛時減少了對經書的依賴性,最終促成了宋代的“禪淨合一”,就是禪淨雙修。
相對來說,這次毀佛對禪宗的影響要小一些,主要是禪宗“不立文字”和“教外別傳”的特性,本就沒什麼可毀的,恰好躲避了典籍被毀的厄運。和法相、天台、華嚴宗等重義理的學派不同,禪宗追求的是以心傳心,它不在文字闡釋上下功夫,而是把功夫放在了由開悟禪師引導,追求明心見性上。禪宗史上有一花開五葉之說,就是指晚唐五代時期南宗禪衍生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五個分支的事,其中這個溈仰宗大約就出現在會昌法難,臨濟宗則稍晚一點,但也沒差幾年,大約成立在宣宗時期,對於佛教來說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吧。
這裡提到了明心見性,道友們應該會想到著名的慧能禪師吧,還有那個他和神秀有關的著名的“菩提本無樹”的偈語吧。打住,再說又多了,我這點佛學水平也要露餡了。
最後一點影響,對於其他從西域傳來的宗教,諸如祆教(就是拜火教,這裡的祆字讀音是先,不是祆字啊)、摩尼教和景教(基督教分支)等均受到打擊,部分成為地下佛教,秘密進行傳播,以後逐漸出現了以彌勒佛和摩尼教的明王治世融合而成的白蓮教,是不是很熟悉呢,這些宗教在現代的影視、文學作品中出鏡率可以相當高的。
武宗的大刀揮下,是徹底得罪了廣大佛教信眾,收穫有限,但也對統治帶來了危機,社會開始出現了動盪。
846年,會昌六年三月,“帝重方士頗服食修攝,親受法籙。至是藥躁,喜怒失常,疾既篤,旬日不能言。是月二十三日,宣遺詔以皇太叔光王樞前即位,是日崩,時年三十三”。基於對道教的信仰,對長生的沉迷,李炎最後終於獻身於吃仙丹求永生的偉大事業,扔下個爛攤子找老君去檢討去了。
隨著李炎離世,宣宗即位,按唐書記載,先是誅殺了劉玄靖等十二個道士,特殊優待了趙歸真,一頓亂棍打死了,接著下令復興佛教,毀佛也就沒有再進行下去了。
當然,前面也講了,劉玄靖是否被殺存疑,據說趙歸真也有奇遇,據《劇談錄》記載,趙道長還是很有些法力的,最後“竄逐嶺表”逃過了殺身之禍。《劇談錄》是晚唐康駢寫的一部傳奇小說,小說嘛,真實性和故事性是要作者說了算的,對不對?
對了,令人無語的是,我們這位要復興佛教的宣宗皇帝最後也是吃了“太醫李元白所治長年藥”,最終“疽發背而崩”,光榮地成為唐代服丹藥而亡的六位皇帝之一,當然和這次毀佛沒什麼關係了。
上面我也只是把會昌毀佛膚淺的東西講了一遍,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更深入地分析深層次的問題,還是那句話,那是學者們的事,我們只是對這段歷史有個相對完整的認識就可以了。必須要說,任何人都不能否認唐武宗的政治智慧,他的毀佛也絕不是受道教的影響而一時的衝動的行為,更談不上是為了扶持道教而去打擊佛教。我們的分析是片面的、有侷限性的,如果對武宗總體研究後就能發現,裡面還有儒、佛間的矛盾,比如韓愈就是一位代表人物,是位反佛崇儒的代表(下面還會具體講),其他的還有姚崇、李夷簡、石昂父子等。
唐代的儒、釋、道三教都很繁榮,早期三教間還存在比較激烈的競爭,而且還經常有儒、道合夥對抗佛教的情況,但是到中晚唐以後,三教的相互融合、吸收取代了原來的競爭排斥成為主流,所以學者們普遍認可的是,“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