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四章 毀佛的影響,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歷次禁佛運動中,三武一宗算是規模最大的四次,而唐武宗的滅佛無論是規模、影響,還是對佛教的打擊程度來說都可以說是這四次中最大的一次,所以在《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大量史書均有詳細記載,佛史中同樣也有詳細記載。那麼這次毀佛具體有哪些影響呢?
首先,對於推動者來說,就是統治階級或者說國家,增加了大量的土地和納稅人。據統計,會昌五年,全國納稅戶共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一戶,這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人口最多的時期,這是不是看得到的最直接的好處?
對於受害者來說呢,經過這次滅佛,造成的影響幾乎是致命的。大量的寺廟遭廢、經籍散佚,佛寺財產被剝奪,大量僧尼還俗,同時,佛教宗派因為失去了繼續繁榮下去的客觀條件,從此也由盛極而走向衰微了。
具體來說,首先,毀佛後全國的寺院數量僅餘四成左右,拆毀後的寺廟和土地,當然包括裡面的財富全部收歸政府所有,財政創收效果顯著。個人認為上一章給出的滅佛前統計數字和滅佛後統計的數字有誤,道友們再看一下上一章的資料:毀佛前,會昌五年四月,全國有大的寺廟四千六百多座,招提、蘭若四萬多,總計有僧尼二十六萬五百,毀佛後,會昌五年八月,共毀了大的寺廟四千六百多座,招提、蘭若四萬多,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這兩組數字明顯相同,如果按這個資料來說,佛教就是被連根拔起一鍋端了。所以,這個四成左右還是有一定可信性,當然,這也是我透過對一些數字統計分析後推測而來的,主要是受到一些節度使或州鎮皇權影響力度不大,毀佛執行力不強的因素影響,否則這一比例還應該會增加很多。無論如何,總比那個幾乎是百分之百的滅佛率更靠譜一些吧。
其次就是人口,透過上一章可以知道,有幸被保留下來的寺廟所能收納的僧尼數量也極其有限了,特別是還規定了上限,所以就有大量僧尼被強制還俗,不但增加了納稅、徭役的人口,客觀上也減輕了人民供養僧尼的經濟負擔。當然了,也不是全部僧尼都老老實實下山種地上稅,還有大量僧尼為了避禍遠遁山林,千年前那可真的是地廣人稀,處處是荒山野嶺啊,隨便往山裡一鑽,多少人都消化得掉。結果,這些逃避的僧尼最終形成了以山林為中心的新興佛教勢力,比如禪宗就是在那時候逐步完善了農、禪並重的禪修模式發展起來的,所以,這次毀佛實際上刺激了佛教的變革,催生出了一種新型的傳播方式和發展路徑。
另外,受了打擊的佛教,為了重整河山,有幸被保留下來的佛寺和僧尼們,也學會了忍耐和低調,說得難聽點就是不再趾高氣揚了,學會夾起尾巴來做人——做和尚了。此時的和尚、尼姑們沒有了大量的財富可供肆意揮霍了,得嚮往日都不屑一顧的底層階級討飯吃了,這反而推動了佛教的世俗化。比如在俗講、變文、寶卷等裡面增加了很多世俗的內容,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文學發展。
那麼什麼是“俗講”呢,它實際上是和尚們把佛經通俗化以後,用說唱的方式講給百姓聽的一種形式。古代可沒有電視、手機、網路啊,極度缺乏娛樂的時代,和尚們搞出這麼個又唱又說的節目,一下子就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更主要的是那些晦澀深奧的佛理通俗化以後就能讓普通人聽明白了。後來還出現了一種街頭表演的講解方式,表演內容也從佛經延伸到更加通俗的歷史故事,進一步推動了佛教的世俗化和影響力。
道友們都應該知道,歷代文人學者,特別是有名氣的,和佛寺來往密切的極多,這次毀佛也影響到了這些文人,至少沒了混吃混喝,住宿打尖的地方了,也就少了很多靈感突現時的作品問世,所以對後世的詩歌、小說、戲曲等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敘事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據有些學者統計,武宗李炎毀佛以後的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