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三章 李世民–這個祖宗得認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關唐代的佛教問題,我們也講了一些,就不再詳細探討了,整體上,唐太宗對道教和佛教是一種相容並用的態度,只是對道教多了一層尊祖的意思。隨著尊道抑佛的政策深入化,佛、道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激烈,鬥爭日益激化,出於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考慮,唐朝政府為了穩定和平衡才會有偏向道教的一些措施和行為,此後的歷代大唐皇帝們,也基本上效法了唐太宗的宗教政策。
有學者研究過,經過法琳這件事,唐太宗對於佛教的態度還是有所改變,特別是貞觀十四年前後,變化還是比較明顯的。之前,李世民雖然為了國家的穩定發展的政治原因,才不會走極端去滅佛,但常期受到傅奕、魏徵等人的影響,對佛教卻也不會生出太大的好感來。特別是傅奕,這絕對是一位堅定的反佛鬥士,後面再開個單章講講他和唐代的佛道之爭那些故事。
正是由於這些道士、道士出身的大臣等時時在耳朵邊上說佛教的壞話,早在貞觀元年之時,就檢校佛法,清肅非濫,“朕於佛教,非意所遵。求其道者未驗福於將來,修其教者翻受辜於既往……子孫復亡而不暇,社稷俄頃而為墟……”,還說佛教是“殊俗之典”、“異方之教”,哪裡比得上我們本土的“諸華之教”,“敦本之俗”。長孫皇后也夫唱婦隨,表示“佛道者,上每示存異方為之教耳。常恐為理體之弊”。由於修訂了氏族志,又認了正統華夏的老祖宗,自然就認為皇室血統是源於華夏的,比孔聖人的山東士族還要高貴的,這一套本位理論可以說是完全承襲了北魏太武帝。
由此可見,唐朝政府對於佛教的弊端認識還是很深刻的,也天然有警惕之心和偏見。透過李淵和李世民的有效地宗教政策的實施,全國的和尚總數從隋朝時的二十三萬多人,到唐太宗時期已經降到了不足七萬人,這和早期的李淵沙汰政策有很大關係。
那麼經過法琳事件之後呢,李世民對佛教的態度的轉變,可以透過一些細節得到證明。比如貞觀十四年十月,迎供華嚴宗祖師杜順的遺體,十五年五月,在弘福寺為母追福制疏,自稱菩薩戒弟子,十五年,十七年,兩次派人去印度,十九年(這一年比較重要,是645年)很隆重的迎接玄裝西天取經迴歸,二十二年親自撰寫《三藏聖教序》。
由於李世民的對佛教的這種微妙的變化,對後世唐朝的宗教政策有著重要的影響,直到845年,大唐近百年的皇帝對佛教都有所尊崇,佛經的翻譯也一直不斷,佛教的各宗也都紛紛興起,所以,法琳對整個佛教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當然,這也離不開佛教已經被整頓的得差不多了的原因,要是還有唐初那個規模,估計誰也不能容忍。
至於《西遊記》裡李世民派玄奘取經以教化萬民,那也只是小說的演義,不過他的確是很支援玄奘翻譯佛經,當然了,同時也要求玄奘把《道德經》翻譯成梵文,目的當然是要把我們大華夏的文化傳播到西域去,以教化那些蠻夷。
這次翻譯佛經道經的事情是發生在貞觀二十一年,當時,參與者還有道士蔡子晃、成玄英等人。李世民把這些人集中在五通觀,由道士給玄奘一句一句分析這五千文,窮其義類,得其旨理,然後再讓玄奘一句一句譯成梵文。
透過這次合作,也表達了政府對佛道關係的調和的意思,也是李世民對佛教的態度有所轉變的一個依據。
前面一直在說唐朝政府一直透過各種方式來扶持道教,那麼是不是就完全放任他自由成長了呢?對於道教,自然也不可以失去控制和管理,任其氾濫步入佛教的後塵,特別是對於宗教危及皇權的情況,更是零容忍。比如,李世民對於道教的讖緯非常重視,當年李淵就利用“李姓當王”收攏天下群雄,為打天下大造輿論攻勢,楊廣也因此“盡誅海內凡李姓者”,這種宗教的符命就是天命,名正則言順,這可謂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