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八章 李榮v義褒、慧立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得而知,但這次爭論層次並不是很高,慧立、會隱等能言善辯,李榮等人被問得無名火起,甚至說你們和尚這麼喜歡剃光頭,怎麼不把眉毛也剃光了?當然,如果道士們也用點功夫記錄這次爭論,大失方寸的就應該就是和尚了。無論如何,和尚們以勝利者的姿態回家慶祝去了。

結果:道教負。

第二次會隱和尚豎“五蘊義”、神泰和尚立“九斷知義”、李榮立“道生萬物義”:

這次辯論是在658年四月,李治應該是感覺上交的辯論很不過癮,時間不短卻沒有什麼檔次的樣子,倒有點像潑婦罵大街,所以李治再次組織了一次辯論賽,要求佛道二教必須各自己提出一個教義方面的觀點,然後由對方來批駁,這樣檔次應該就高一些了吧。

李治要佛、道雙方同樣還是各選派了七名隊員入場。

首先是佛教出題,道教批駁,佛教派了會隱豎五蘊義、神泰立九斷知義,道教方的黃賾、李榮、黃壽等輪番上陣,依次論義,結果道士們說“莫識名體,茫如夢海”。實際上就是對和尚們提出的佛學概念、命題有點懵逼,你們說的什麼啊,聽不明白,這當然是和尚們說的,不過當時的情形可能也好不到哪去。這幾位道士,包括李榮在內,對佛教的立義感到相當陌生,都不明白人家在說什麼怎麼反駁,加上道教自身的理論建設方面的確不如佛教,所以道教先敗一局。

接著輪到道教立義,佛教批駁,道教派李榮立“道生萬物”義,佛教方派慧立首先發難。

慧立:“先生雲道生萬物,未知此道為是有知,為是無知?”

李榮:“道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既為天地之法,豈曰無知?”

慧立:“向敘道為萬物之母,今度萬物不由道生,何者?若使道是有知,則惟生於善,何故亦生於惡?據此善惡升沉,叢雜總生,是無知矣……”

二人的爭論細節就不再引用了,大體的意思是,李榮先說:“我們道教的觀點是“道生萬物”,這句話道友們都不陌生了。

於是慧立就問:“oK,咱們先不說道生沒生萬物,我就先請教,道有沒有思想、有沒有感知呢?”

李榮立刻回答:“天地萬物都在道的控制下執行,哪能沒有感知呢。”

慧立就竊笑不止,“道有思想有感知,那麼為什麼世間還有這麼多惡人呢?怎麼不只生好人啊?所以啊,你們的道就是不辨善惡的。如果連善惡都不辯,這種道還敢說是有思想的?這種分辯善惡的無知的道怎麼能衍生出天地萬物,怎麼能成為我們的尊重的榜樣啊?……(略去三百多字)”

李榮:“……”

道宣說“榮亦杜口默然,於是赫然下座”,依李榮的水平,自然不應該如此不堪,至少也應該戰上八百回合以後再落敗。

當然了,二人的爭論並不是如上面這樣簡單直白的,而是涉及到了更深層次的道教和佛教的本體論的內容,講起來比較困難,只說結果的話,慧立很巧妙的避開了道教的本體論,而是用佛教的業感緣起來,從認識論的範疇來把李榮的立義引向了一個悖論中,從而無論李榮怎麼回答都陷入了困境。

接著黃壽出場,豎“老子名義”,會隱抗論,內容也不多講了,總之按和尚的說法,“計罪論刑黃壽死有餘”,眼看天黑了,和尚們表示對方太Low,不是一個檔次,“眾僧樹義,道士不識其源”,至於神泰的九斷知義,道士們甚至“生來未聞此名”,所以勉強坐在那,不知道怎麼說只好“無以遮羞遂浪作餘語”,總之就沒有什麼好話,沒辦法,筆在對方手裡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