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九章 王道思想和佛道並行,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好了,接著聊李隆基和道教。

如果想把一件工具運用到得心應手,至少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和磨合,要想把宗教利用好,作為統治工具使用好,同樣也需要深入瞭解他,所以,李隆基對於道經的蒐集整理和編纂等工作是極為重視的。即便是出於研究、瞭解的目的去接觸道經也難免會被一些內容吸引甚至喜歡上它,比如當年李治就很喜歡寫青詞、表章,然後讓道士們在祭獻、祈禱時用,李隆基同樣也喜歡這個調調,這就帶動了一批文人、大臣競相仿效,從而反過來又提高了道經科書的文學水平。

道友們可能比較熟悉宋、明兩朝有很多皇帝尤其喜歡青詞,特別是嘉靖帝,也湧現出很多寫青詞的高手,比如著名的嚴嵩和他的兒子嚴世蕃,在《水滸》中就有宋江讓公孫勝寫青詞上奏天帝的情節,《喻世明言》裡也有關於青詞的情節,這裡就不多說了。

為了進一步整理道經,李隆基登基不久後就下詔太清觀的史崇玄等首都的諸位名道,聯合昭文館、崇文館的大學士們,一起對各方收集來的數千卷道經“討論義理,尋繹衝微”,最終編纂成《一切道經音義》一百四十卷,並親自為此經作序。後期,又派人到民間各地廣搜道經,最後於748年勘訂成冊,即《三洞瓊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也有學者稱七千三百卷),由崇玄館繕寫,再統一散播出去。這就是歷史上第一部道藏,也稱《開元道藏》。從名字上來看,同樣是按三洞十二部來編纂的。

李隆基所做的這些不但推動了道教向著義理化深入發展,唐代佛教禪宗的形成和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老莊思想盛行的影響,隋唐時期逐漸出現的\"重玄派\"也如同打了興奮劑似的異軍突起,這方面的詳細內容後面會專列章節細講。

據杜光庭《歷代崇道記》記載,到唐僖宗(就是被黃巢追著四處跑的那位馬球明星)時期,全國官方控制的宮觀就達一千九百多,度道士一萬五千多人,從側面說明了道教的興盛。不過有學者對杜光庭這兩個數字表示懷疑,認為真實數值要遠遠不止這麼少,宮觀至少在4000~5700座,道士應該在~人左右,這還不算那些沒有註冊的野道士和野女冠,相關的學術文章就不再引用了。

唐玄宗開元年間修過一部法典《大唐六典》,簡稱《唐六典》,名字取自《周禮》,指治、禮、政、刑等。其中記載了全國道觀有1617所,這一數字與杜光庭的記載相近,理論上說這一數字還是更可信一些。同樣,其中還記載了全國佛寺共5358所,這樣看來,佛教的勢力還是遠遠大於道教的啊。

透過這些數字,如果說李隆基是一個完全迷通道教並且排斥佛教的人就有點不合理了。實際上,從種種跡象上來看,他的心目中道教和佛教同樣都是為了服務大唐的統治而存在的,人總是需要精神上的寄託的,國家就離不開宗教,所以,佛教同樣是統治的工具,沒有理由不用的。

李隆基的治國理念,雖然是以道家的清靜無為為中心,這從他起用的姚崇、宋璟等與他政治觀點相同的賢相上也能看出來。初期是為了儘快解決武則天當政時的窮奢極欲、濫刑苛政而造成的社會危機,要想讓大唐重振,恢復老李家的往日榮耀,必須要繼續抬高老子和道教的地位,進一步神化李唐皇朝,這完全是一步政治牌。而他的清靜無為的治國思想,簡政輕刑、與民休息的政策,也都恰好符合當時的社會需要,所以很快就實現了“開元之治”。這也只是說明統治階級需要道教發展以更好地為統治提供服務,所以才有崇道的表現,並非是說明就信仰道教,佛教亦同。

說到武周時期的濫刑苛政,突然想起來一本書《羅織經》。686年正月,武則天羞答答地表演了一出還政於睿宗的戲碼,然後才志得意滿地臨朝稱制,這樣給自己立牌坊的行為,自己也怕天下人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