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九章 王道思想和佛道並行,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服氣,所以這個喜歡玩弄權術的女人先是搞出一個徵集意見箱出來,“置銅匭受密奏”,接著又“盛開告密之門”。只要是來告密的,不管你是農夫還是打柴的都能得到召見,然後是重賞加封官,就算最後查出來你是誣告也不治罪,於是天下興起了告密狂風。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受到重用的酷吏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如魚得水,害人無數,“中外畏此數人,甚於虎狼”。來俊臣就是在當時寫出這本《羅織經》,表現了他出神入化的害人的功夫,可謂震驚了古今中外啊,有興趣的道友可以翻翻這本奇書。

表面上道教是國教,受到皇家的全方面的扶持,但群眾基礎並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增長上去的。唐玄宗的確是把道教舉得很高,但也沒有過多來打擊佛教,只是從寺院裡取回被他們侵佔的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政治,而不是為了打擊而打擊。

對於佛教的這種態度,也和唐玄宗曾經信仰密宗有著一定關係。佛教的密宗興起於玄宗時期,是由天竺的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位僧人開創,吸收了古密教的經咒、婆羅門教、大小乘教,所以並不是什麼創新的教派,但他特別注重現世享樂,還鼓勵縱慾,不用守五戒,玄宗一聽,嘿,這個不錯啊,於是就接受了不空的灌頂,皈依密宗。

另外,道教還是比較注重與上層階級的關係,佛教則有更多的注重發展底層市場,群眾基礎更好,這也是兩教規模一直存在差異的一個原因。

前面提到過,唐玄宗成長在武、韋專權的時代,一直生活在連生命都沒有保證的環境中,從小就聰明地藉助道教謙柔安身,所以很幸運地躲過了殺身之禍。登基以後,更是把道家的理身理國思想運用如意,開創了開元盛世。不過在晚年,卻用無為思想給自己的懶政怠政不作為找藉口,受不了奸佞的糖衣炮彈,腐化敗落,搞出了個安史之亂,害了老婆害了自己,更害了國家和天下百姓。

但是深入研究李隆基的政治思想,實際上更多的還是儒家的王道思想,學術界都認為唐玄宗崇道,但他是否真正崇道,道教在他的心目中是個什麼樣的地位,這裡面更多的深層次的學術問題就不多說了,推薦一篇文章,有興趣的道友可以看看陳金鳳教授的《唐玄宗泰山封禪與道教之關係》。

盛唐隨著安史之亂的轉衰,道教也不可避免得受到了影響,雖然後面的每代帝王同樣不忘大聖祖,道士們也受到種種優待,但不再可能達到高武和玄宗時期的盛況了,直到唐憲宗和武宗,同樣受了法籙,道教算是還有一次短暫的小興盛吧,不過這也是建立在佛教被過度打擊之上的表象罷了。

這裡還有個小插曲,753年,大唐即將經歷安史之亂走向衰退前期,長安城來了一個日本使團,大使是藤原清河,除了正常的外交活動之外,還向玄宗表達了要請鑑真和尚去日本小住幾天的想法。鑑真東渡這件事兒道友們應該都從中小學的課本里學過吧,但這背後的小故事估計瞭解的差不多了。

玄宗說讓鑑真去你們做客沒問題,另外我這裡還有很多道士也想出國旅遊——嗯,交流交流,正好有這麼個公費出國的機會,就跟你們一起去吧。沒想到人家日本人卻來了一句“日本君王先不崇道士法”,可能感覺直接拒絕太不給強國老大面子了,然後又是說船太小,超員了,反正就是不同意。

在強國老大表示不滿之前,最後還是勉強答應了留下春桃原等四人學習道法,然後回國後把道教這些理念帶回國,至於您想強行安插道士去日本還是算了吧。這後面的背景實際上很複雜,就不展開細講了,有興趣的道友可以看看日本的安藤更生、森公章、東野治之等學者的文章,裡面有更深層次問題的分析和研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