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章 楊堅——“於道士蔑也”?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於有過這樣一段淵源,楊堅對道教,特別是老子就非常看重了,自己就是老子派下來度世之人,所以對各地的老子祠的營建工作非常重視,很多時候都要親自過問。在《全隋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楊堅稱帝后,581年下詔稱“法無內外,萬善同歸,教有深淺,殊途共致。朕付膺道化,念存清靜,慕釋氏不二之門,貴老生得一之義,總齊區有,思至無為,若能高蹈清虛,勤求出世,鹹可獎勵,貽訓垂範”,同年,下詔修復了周至縣的老子廟,足見對老莊道家的崇尚。583年,又在龍首原新建了三十六所道觀,稱為玄壇,並且度道士二千人。
楊堅以前曾去過樓觀臺的宗聖觀,對於這個尊奉老子的道派非常重視,除了下令重修道觀,度了一百二十個道士外,並且還刻了四體的道德經收藏在道觀裡。
前面講到樓觀道士王延,一直在京都,楊堅為他專門修了座國立的宗教研究院——玄都觀,請他去當主持,甚至最後還“齋誠受智慧大戒”。對於樓觀道的重視,和“田穀十老”中的王延和嚴達有著重要的關係。
對於其他的有名道士,楊堅也經常詔見,比如588年召見孟靜素,把他安排住在至德觀,魏郡仇嶽洞曉老莊,也被召見一起交流玄理,為一個叫呂師的建了座清虛觀,為孫昂建清都觀,為孟靜素建至德觀,還在益州建了至真觀、三洞觀、三聖觀等。
楊堅的開皇年號的來歷,同樣是與道教有關。上一篇末提到的樓觀道士王延等人整理的《三洞珠囊》,其中就有“似元皇君號開皇元年,隋家亦象號開皇元年是也”的記載,《隋書?經籍志》也有相近說法。實際上“開皇”就是道教中一劫之始,楊堅確定年號為開皇,也有利用道教的天命所歸的寓意,來為自己開創的新王朝增加氣運,想來也寄託了、承載了這位堪比始皇帝的一代大帝對美好未來的期待。
總之,在楊堅的有意識的扶持利用下,隋朝的道教是呈發展趨勢的,無論是道觀還是道士,規模、數量上都有所增長,道士們的參政議政也是封建統治階級所樂見其成的。
楊堅在位期間,還有個關於佛、道相爭的有意思的事兒。楊堅經常會請些道士進京來講座,開些學術交流會,當然他親自參加的時候不多,不過卻要求大臣們都得去聽聽講,接受點新知識、新思想。
對於這種情況,和尚們感覺不太爽了,於是也去會場聽,當然他們是帶著攪和的目的去的,所以那邊臺上剛講了個開頭,就有個光頭站起來搶麥提問,問題自然不會是友好交流的,而是詰難,這樣講座一般也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和尚們達到了目的,高高興興去慶祝了,道士們就不高興了,於是就向皇帝告狀,皇帝說沒事沒事,以後就不讓和尚們參加了,你們安心搞活動吧。
道士們一聽挺高興,心說這下可以安心講課了。沒想到,和尚們知道後,根本就不聽那一套,以僧粲為首的一眾和尚們照舊直接闖進會場,搶麥攪和照舊,講座自然就更沒辦法辦下去了。
當然了,好皇帝都是搞平衡的高手,聽說這件事後楊堅反而很高興,“斯朕之福也!”透過這事,也足見隋朝對佛、道二教的包容與重視了。
據《廣弘明集》記載,由於北齊的排斥道教的政策,曾一度使境內道教幾乎被滅絕,雖然稍有所誇張,但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在隋前,道教的生存面臨著挑戰,所幸“迄於隋初,漸開其術”。假如楊堅同樣持續打壓、排斥道教的政策的話,道教的危機將更加大,更談不上還有所發展了。
所以,蔑道之說並不盡實,當然了,類似這種前後矛盾、不一致的問題,史書中是極為常見的,前面也說過,這裡就不囉嗦了。
總之,也正是楊堅的這種對道教的扶持和利用的政策,為唐朝的道教大興打下了不錯的基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