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章 楊堅——“於道士蔑也”?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據《隋書》記載,在公元583年,楊堅曾下過一道詔書,說“行仁蹈義,名教所先,厲俗敦風,宜見褒獎”。又經過幾年的四處平定,589年消滅了陳,此時南北基本完成了統一,同年四月又下詔說“喪亂已來,緬將十載,君無君德,臣失臣德,父有不慈,子有不孝,兄弟之情或薄,夫婦之義或違,長幼失序,尊卑錯亂。”可見此時雖然基本上完成了統一,但內政還是一團糟,楊堅還是能看得出,宗教在這種時期對於快速穩定內政有著極好的效果。

在京城有座禪定寺,587年時主持稠師圓寂了,對於日理萬機的皇帝來說,這本應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怎麼也不應當引起皇帝的注意才對,但是楊堅偏偏就親自關心並過問了這件事。他下詔請來了徐州的高僧曇遷,由他來當禪定寺的主持,並且還一直與曇遷保持著密切的來往,經常要抽時間喝個茶、聊聊天。楊堅每次出差時,也會叫上曇遷陪同,甚至晚上也要讓他陪著睡覺聊天,足見他對佛教的重視和親近,也看到了佛教對於穩定當前的社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透過這件貌似很小的事來看,在隋朝初期,楊堅對於佛、道二教是一種保護、拉攏的態度。南北統一以後,大隋也由對外征伐轉向了內政建設,佛、道二教的發展建設,也成了楊堅內政建設要重點考慮的一部分。

再比如,在600年底,楊堅下詔讓各地建廟立祀,並且說誰要是再敢偷盜、毀壞佛像、天尊像,都要嚴懲,這顯然是對北周時期對佛寺的嚴重破壞有太深的感觸了。當然了,他還特別指出,如果有和尚或道士毀壞佛像、天尊像的情況,那更要嚴懲,因為這種性質更惡劣。

那麼是如何嚴懲的呢?史書記載是“以惡逆論”。這個惡逆罪在隋代是重罪,當時的刑法中是“十惡之條”,列舉了十條重罪,而惡逆就是這十大罪之一。對於犯了這十大罪條人的處理,一般都是掉腦袋完事。如果僥倖中了彩票,恰好趕上皇帝娶老婆、生兒子、新皇登基之類的大喜事,就會有大赦天下這種好事,但“雖會赦,猶除名”,就是說就算遇上大赦放了你,但是也不能恢復原來的身份地位。比如原來有的官職、功名之類的吧,就是你因犯這十惡罪被赦後,最多就是個平民百姓了,想恢復政治地位那就別想了。這可以說是隋朝在法律上對佛、道二教加以了保護。

沒過幾天,楊堅又下詔稱佛道並重,“佛法深妙,道教虛融,鹹將大慈,濟度群品,凡在含識,皆蒙復護。……”,所以,說到底,還是因為佛、道二教經過大混亂的發展時代後,都有了很好的群眾基礎,繼續打擊是不現實的,利用好的話可以更好的為統治階級服務。

如果說上面這些態度、政策,是表達了隋政府對佛、道二教的一種扶持態度的話,那麼對於恢復和扶持佛、道二教,特別是在佛教上,楊堅具體有哪些實際行動呢?

601年,楊堅先後兩次下詔,要求各地興寺建塔,同時也極為關心各地寺廟的僧人數量,說我大搞房地產開發,給你們修了這麼多別墅,到時候沒有和尚住進去就尷尬了,所幸經過十幾年的恢復,就算房子不夠住,也沒影響和尚的數量。至於鼓勵並安排眾高僧翻譯佛經,弘揚佛法,送錢送物這些事,那更不用細說了,不可計數。

可以看出,楊堅對佛教還是天然就有親切感的,各方面照顧有加,這和他從小就信仰佛道是離不開的。那麼對於道教呢,他實際上也並沒有特別偏見,沒有因為信佛就敵視道教,總體上也是以扶持為主。

《隋書?王邵傳》還記載了一個故事,王邵給楊堅上表時說,在陳留老子祠裡有一棵老柏樹,枯死很久了,民間傳說老子不久要來度世,這棵枯柏就會從東南方向生出新枝。南齊時,果然東南方向生出新枝,當時還是亳州刺史的楊堅聽說後,親自來到樹下,正好應了老子度世的傳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