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章 楊堅——“於道士蔑也”?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隋書?經籍志》中有這麼一句話,“高祖雅信佛法,於道士蔑也”,這裡的高祖是說的隋文帝楊堅。如果望文生義的話,事實上也的確是有這樣的一些高人,於是就加以展開論述,得出了道教在隋朝簡直是暗黑世界,受到了多少多少的打壓,道士們生活是如何水深火熱等等這樣的一些結論。
那麼在短短的大隋朝,楊堅、楊廣這兩代皇帝對道教的真實態度是什麼樣的,真的是蔑道嗎?
上一篇,對南北朝時期的佛、道二教的發展,宏觀上講了講,雖然不是很詳細,但也可以看得出,二教的發展歷程稱得上是相當曲折,也可以說是都歷經了風雨,經歷過了嚴酷的打擊。比如北魏的太武法難,北齊高洋廢除道教,北周宇文邕為了打擊佛教,捎帶著也把道教收拾了一頓……
俗話說,棍棒下面出孝子、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雨……嗯,這麼比喻稍有點不恰當,不過意思差不多,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二教,在經歷打擊的同時,還能抽個空兒相互較量較量、鬥一鬥,苦中作樂也好,藉著打壓對方提高自己也好,總之,就這樣不屈不撓地成長了起來,這是事實。更關鍵的是,不知不覺間,佛、道二教在民間已經有了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風雨之後也見到了彩虹。
到了隋朝大一統以後呢,等待二教的命運如何?信仰這東西可不是說隨便就能打壓或改變的,所以有了群眾基礎的二教,如何處理是關係到國家安定團結的大問題。總體上,隋朝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推行的是一種三教共存的政策,仍然以儒治國,但對於佛、道二教,也絕沒有打壓,反而是有意識的加以扶持。楊堅是一位佛教信徒,優待佛教並不意外,但他還能為了自己的統治,保持國家的平穩發展,能作出信仰的超越,積極接納並扶持道教發展,可以說是位合格的皇帝。
當然了,對於道教的態度也不是完全是當皇帝以後才確定的,眾所周知,楊堅大帝是憑藉外戚身份這個優勢,搶了北周天下的,雖然有個很漂亮的說法叫“禪讓”,但也不能掩蓋掉那種強盜行為的本質。所以,為了給自己這種不怎麼光彩的行為弄個差不多的理由,至少別顯得那麼直接、那麼暴力啊,而這方面的事只有道士才是最專業的。
楊堅還是挺相通道教的符籙讖緯的,所以,如果利用道士給他的稱帝行為提前造造勢,透過圖讖給外人一個訊號,就是楊堅當皇帝是天意,是不可違抗的,同時也給自己增加點信心,相當於自我催眠了,也認為自己要是不當皇帝那才是罪大惡極了。要知道,古代人是很迷信的,相信鬼神的存在,也相信天意天命,楊堅自然也不例外。楊堅在家裡轉悠了好幾天,這個皇帝還是得當,利用道教造勢也挺靠譜,嗯,就這麼辦了。
那麼是誰入了楊堅法眼,幫他跑前跑後的辦這件事兒呢?
開啟史書,翻到《隋書?來和傳》,裡面有這樣的記載,說有三個道士,分別是張賓、焦子順和雁門人董子華,這三位“當高祖龍潛時”,就是還沒當皇帝之前的時候,就偷偷摸摸地總往楊堅家裡跑,幹什麼去了?悄悄地說“公當為天子,善自愛”。實際上,在《隋書》裡,把這位來和是歸到藝術類裡的,並沒有放到隱逸傳裡面,但來和“少好相術,所言多驗”,還寫了部四十卷的《相經》,多少和道教有點關係。
在《隋書?律曆志》中也有相似的記載,“時高祖作輔,方行禪代之事,欲以符命曜天下,道士張賓揣知上意,自雲玄相,洞曉星曆。因盛言有代謝之徵,又稱上儀表非人臣相。由是大被知遇,恆在幕府。”
就是這三位道士,在楊堅策劃禪讓這件事兒上跑前跑後,利用道士身份和道教的影響,宣傳、造勢,廣播、電視廣告加上四處拉選票,給楊堅營造出了天命的光環。大事成功以後,位極九五的楊怪也沒有虧待他們,張賓當了華州刺史,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