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章 神學理論的奠基人于吉,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可能有很多,我個人認為文明的落後應該是最大的因素。在當時,即便大家都是一個圈子的人,但由於受到交通、通訊、出版著作成本太高等等現實的影響,相互間不可能和現在一樣,發個朋友圈、弄個直播就能迅速傳到全球。所以,只有各自為戰,自己敬自己的神,自己傳自己的道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于吉整理的《太平經》是甘忠可的信徒們在民間傳播、增加後的內容,期間加入了很多人的思想和內容,比如張三喜歡山神,那麼他就把山神當作至高神加到裡面,李四喜歡河神,他同樣會把河神奉為了至高神,因此就出現了很多神,很多至尊的這種情況。不過我們卻可以從《太平經》中歸納出一個當時的共同點來,那就是自然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神的存在的。比如除了上面提及的那些神以外,當時人們還認為人的五臟也是有神存在的,所以神在當時真的是無處不在,于吉同樣也受到這一影響,神太多了也就弄得有點亂了。
《太平經》還反映出當時道教的神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物”與“神”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也就是形而上的東西和形而下的東西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絡,從而導致了形而上的神就有了善惡之分。正是這種神和社會之間的投影,就把神學理論同社會政治聯絡上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甘忠可會入獄,于吉會被殺,黃巾軍會起義,五斗米道開創了政教合一的先河的根本原因。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這裡我講於的神學理論,也提到了葛洪的神仙體系,這在早期道教中也是有原因的。當時,或者說在以于吉為代表的人們心中,神和仙是不同的。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仙”的概念,比如《莊子》裡提到的著名的藐姑射之山的仙人,《列子》裡講的歸墟里的仙人等。在《太平經》中,于吉認為的仙和神是不同的,人可以成仙,成仙后再繼續努力,追求進步,才有機會成神。也就是說,仙是介於人和神之間的,能夠長生不死,會飛,還會各種變化的人。仙人們還不能完全超脫,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還要上班的,具體做什麼工作呢?比如掌管四時變化、行雲布雨等等吧,這些思想和戰國時期不同,那時的仙和神還沒有明確區分。
記得玄幻小說剛流行那段時期,有些作者構建的小說脈絡中,人可以透過修真而成仙,仙再繼續修煉後再成神,神也能繼續修煉,然後又成……,這個不說了,有興趣的可以找幾本看看。這些作者不知道是借鑑了于吉的神仙理論,還是因為腦洞足夠,要是于吉把《太平經》寫得通俗一點,可以當成玄幻小說來看了。
接著探討于吉的神學理論。在漢末那樣黑暗的社會大環境下,無論怎麼工作、怎麼累,仙人還是有著先天的讓凡人羨慕、渴望的優勢和資本,毫無疑問,人人都願意當仙人。那麼怎麼才能加入到仙人大家庭中呢?後世道教就有了一系列的修煉的法門,而在早期,這些還沒有被開發出來。於是,于吉就說了,想成仙嗎?可以,去“學道積德”吧。他的成仙辦法很原始,就是讓大家都要多多得做好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然後就能成為賢人;成了賢人以後,繼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進而就能成為聖人;聖人再接著學習,就會成道、成仙、成真、成神。您看,于吉打造的升級模式,比現在小說的升級流一點都不遜色。大家想到沒有,于吉的這種思想,其實還是有出於政治目的考慮,宣揚的人人做好人好事,從本質上還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的。
除了神和仙以外,于吉還提出了鬼這個物種的存在。
于吉說每個人都有靈魂的,只有身體和靈魂合一才是活人,否則就會死亡。更進一步,《太平經》中還提出了人是生活在天地中的,同時天地也存在於人身體裡的,神是生活在天上的,同時人身體裡同樣有神的存在,這就是道教早期的“心神合一”理論。
實際上,于吉的這種“心神合一”的理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