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章 神學理論的奠基人于吉,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三國演義》裡有幾位很厲害的道士,如左慈、于吉等,也包括張角三兄弟。他們與小說的中心思想不太靠譜,所以當不了主角,只是一筆帶過的路人甲,不太為人所注意,但是這些人物在道教發展史上卻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這裡,我們重點講講于吉,原因是他上承甘忠可,下啟張角,他的著作和神學理論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樣先看看于吉的簡介:
姓名:于吉
民族:漢
籍貫:琅琊(同樣是山東人)
出生時間:不詳
去世時間:約公元200年
職業:道士
主要著作:《太平青領書》(簡稱《太平經》)
說實話,在正史上能被重點寫的道教人物並不多,即便很多人在道教發展史上是名人。于吉同樣沒有在正史上留下多少痕跡,我們也找不到多少關於他的生平,好在我們關心的重點是他的作品和思想。
上一章我們提到,甘忠可死後,他的《包元太平經》散落到了民間,被信徒們傳播,也有很多人對其擴充,這樣就導致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出現。到後漢時期,于吉完成了對這些流傳在民間的《保元太平經》的加工整理,並在此基礎上發表了自己的論著《太平青領書》,共一百七十卷,後世也認為此書問世標誌著道教的正式問世。就在於吉潛心著書的時候,遙遠的西方,張道陵開始了五斗米道的傳教工作,開啟了天師世家的傳說。
可惜的是,于吉最終被孫策所殺,這在《三國演義》裡也有記載,道統還未發展成規模就夭折了。好在於吉有個出色的接班人張角,把《太平青領書》直接改成《太平經》後,廣收弟子,同時創立了太平道,自己當上了教主。太平道隨著黃巾起義的席捲天下也收穫了大量的道眾,最後也因起義失敗未能得到延續發展,下面我們再單獨講講張角。正因如此,甘忠可、于吉、張角都沒有被套上道教的開教祖師的光環,不得不說,有時候運氣真的比實力更重要啊!
于吉對中國道教上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太平經》中,而最大的貢獻,則是提出了比較完善的神仙信仰和神學理論,這對後面的葛洪創確立完善的神仙理論體系有著很大影響。
我們提到過,道教是個多神的宗教,今天的道教所崇奉的最高天神也不止一位,分別有玉清、上清和太清這三清,當然後面我還會詳細講這三位的前世今生。
在東漢末年,那時的道教還只有上清之說,並沒有形成三清為尊的神仙體系,當然所尊奉的神也不是隻有上清一位。于吉所承認的至高神就不是上清,首先《太平經》中說有一位宇宙至尊天神叫“長生大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這個名字有點長,不過這是道教的一個傳統,後世完美繼承了于吉的風格,造成道教諸神的名字一個一個比著看誰更長,這是後話,暫且放下。那麼這位長名字的尊神是誰呢?實際他就是李聃,我們熟知的老子,當然也有簡稱,叫九玄帝君。接著于吉又說還有“三皇五帝”,這八位同樣是宇宙主宰,這還沒完,接著又說還有“九皇十五帝“”主宰一切,另加一位叫“天君”的也是至尊天神。唉,先不說別人,就於吉一個人來說,他就列出瞭如此多的至尊天神,所以我們說于吉在神學理論上只是起到了奠基作用,真正完成神仙理論的卻是葛洪。除了至高神以外,于吉同時還提出了信奉四時、五行、星辰為神,構建了一個相對粗糙但又比較完整的神學體系。總之在東漢末年,處在道教發展的早期,還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系統的、大家都認可的神仙的團隊,專業的、非專業的人們信奉著各自的神仙,大家各自為戰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道教這種天然的多神系統的呢?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