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六章 天師世家,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張魯給《老子》作注的具體情況,其描述又恰好和前文提及的現存的莫高窟殘卷相同,唐代著名的經學家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甚至說其作者是張魯或劉表,總之不是張道陵。還是那句話,有爭議才有意思,才值得繼續研究考證。

至此,三代天師就講完了,張道陵理所當然成為五斗米道也就是天師道的第一代天師,又稱祖天師,兒子張衡為二代天師,又稱嗣天師,孫子張魯為三代天師,又稱系天師,依此傳承下去有張盛,張昭成……子孫世代承襲,統稱為張天師,而五斗米道名字也逐漸沒人再提了。五斗米道的名稱問題,也經歷過幾次變化,後面也會說到,我們暫時就稱為天師道。

道教典籍記載,前四代天師均得到了太上老君親傳道法,也都全部飛昇位列仙班了。從四代天師起,天師一脈搬回了江西龍虎山,歷經千年,傳承至今。歷經千年,龍虎山一脈興盛過,也衰落過,張道陵也受到過很多皇帝的冊封,給了不少封號,比如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後文詳細交代)冊封為“太師”,唐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封為“正一靖真君”,宋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加封“六合無窮高明上帝”等等。

明朝以前,天師一脈都是有帝王詔書認定的,也就是每任天師都會得到皇帝給發的職稱證,不過到了明清以後皇帝就不給發了,但天師也一直在傳承著,其中原因也留待後面再說。

天師道傳至民國初期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薄後,皇帝都沒有了,自然更沒有人理會天師認證這些小事了,從此天師傳承也就中止了。張恩薄天師後來跟隨蔣介石逃亡到了臺灣,所以在臺灣就有了一個天師道的分支。據傳說,在決定去臺灣時,蔣介石特意要帶走三個人,一個是33代衍聖公孔德成,一個是章喜活佛,第三個就是張恩薄,大家有沒有發現,儒、釋、道全了。如今,海峽兩岸還在為天師正統問題時不時的爭論一番。當然,大家還是比較認可天師傳至六十三代為止,沒有繼續傳下來。

在當今的天師後裔中,六十五代張繼禹先生曾任中國道教協會第八屆副會長,第十一屆全國ren委員,全國青聯副主xi等多項職務,為我國的宗教事業作出了不少貢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