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二章 治胡(上),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換後世話說,大漢是漢人為主導的、以漢夷一體為基礎的封建體制下的君主制國家。
毛筆飛舞於帛上,不一會戛然而止。
劉禪見書信上的內容無誤,喊道:“來人,將此信加急送往關中上丞相手上。”
“諾!”
劉禪將巾帛封裝好,裝入竹筒交給侍從。見侍從離開後,劉禪呼了口氣,又轉頭為河西鮮卑、匈奴搭建改良的治理體系。
劉禪手持毛筆在硯臺上沾溼筆尖,提筆下文撰寫新式的道、屬國二級地方治理制度。
秦朝以來由於隴右、陝北生活著大量的戎狄,於是為了安定地方上的蠻夷設定了屬國、道制度。
屬國、道制度在秦漢以來並非是從屬關係,即兩者是分開的,道是縣級行政單位,隸屬於郡,多是羌、氐部落為基礎搭建而成,如狄道。
而屬國的行政單位多有變化,在西漢時,屬國都尉略低於太守,受太守節制;而東漢之時,都尉領縣,與太守平行,後漸漸於將屬國轉為郡,如汶山郡原為蜀郡屬國。
不過西北地區的屬國與西南地區的屬國多有不同,西北地區的屬國由於是遊牧民族為基礎,因此在設立之時,便以‘因俗而治’為基礎,只設都尉一職。屬國內並無鄉、縣、道之類的行政管理,有獨特的政權制度。
屬國官職有千人、百長等官爵,而這些官爵往往就是部落內的首領擔任,只不過受都尉管轄。也就是說屬國的基層治理體系是不受政府控制,僅受首領管轄,而首領聽命于都尉。
這也就是後世王朝所借鑑的羈縻制度原始版本。而劉禪所欲新改的屬國、道治理體系,而是欲在屬國下設道,形成地方上二級治理體系,比治內郡的州、郡、縣三級治理體系少一級,對內附胡人深入治理。
新版的道、國二級治理體系,其核心要義在於‘眾封建,分其力’。廣設道、而少設國。道設‘千人騎’,國設‘骨都侯’,在道之下還有落設‘百人騎’。
國僅是道的定期會盟組織,合數道而成,僅有監督道之職權,骨都侯無權干涉下設道的政令,只在各道之間出現難解決的民、刑桉件,會同‘千夫長’審理。根據鮮卑人季春月大會的習慣,規定各道每年在季春會盟,由骨都侯監督各道情況。
在國而言,又設都尉,僅是漢、羌之人擔任。閒時,負責各道、各落的帳丁操練,監督各地是否有謀逆之人。戰時,帶領道、落兵丁出征。季春會盟,檢查部民武備情況。
(大家喜歡這種章節內容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